新闻资讯 茶油品牌 供应商 营销展会 代理加盟 茶油收购
首页> 茶油品种> 详情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绿色山茶油 2022-08-11 16:51 编辑:niming 774阅读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说法比喻有点夸张,不要信以为真。其本意是想借助夸张的比喻说明在两春夹一冬的年月里,会风调雨顺,农耕会有好收成,田地作物金黄一片,黄土地也有好收成,变成金银财宝。

怎样才叫两春夹一冬,为何会两春夹一冬呢?这就要了解一点我国的历法常识了。我国现在不但通行公历,通行使用农历,及干支历。公历是从阳历改变而成,我们使用的农历实际是阴阳合力。农历的最大特征是使用了二十四节气,以节气时令来安排农时,做好农耕不误时。什么是阴历?阴历就是太阴历,以月亮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体现月亮朔望圆缺盈亏的特点,以朔为月之初一,望为月中月圆。月亮朔望一次用时为29天半多,但日应计整,所以,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廿九天,一年会有七月大的,一年作十二月计,不是354天就是355天,阴历重在月,反映的是月的运行特点。

阳历就是太阳历,以太阳运行规律为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就是以太阳回归年为主要依居而定出的历法。阳历重在反映了年的特点,体现春夏秋冬四季寒暑冷热的变化与交替。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为据而定的。太阳回归年用时需要约365天又四分一天,天计整就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样算来,阴历阳历年差不少于11天,要阴阳历同用,又不使差之太远,我国先人就想出了一个阴历设置闰月的折衷法,变成阴历闰月就会有十三个月,384天,并形成规律,19年7闰月。如此安排,阴阳历才不会差错很大。

两春夹一冬,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大寒作结。因为阴历闰月的关系,便会出现“两春夹一冬的现象。即在阴历正月立了一次春,到了十二月又见立一次春,以阴历来叫双春年。但在阳历看是没有这种现象的,都是一年一春。在阴历中,只有逢闰月,且是闰二月起至十一月止才会有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这种现象,不是阴历闰月年是没有这现象的,阴历有双春年,也就会有无春年。无春年多在阴历闰月年上一年。如2019己亥年,就是无春年,2020庚子年,闰四月,正月十一日酉时立春,十二月廿二日亥时又立春,这就是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现象。19年7闰,也即19年中会有7次这种现象发生。这是为使阴历与阳历配而人为安排的,并非天意与自然规律特有显示。而人依据无春年,双春年来预测天时,预断农耕好坏,是不太合自然不太合科学的,所以不足信以为真。

对于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其实就是说一年里年头和年尾会各有一个立春节气,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冬天里会有立春和春分,两个节气之间会夹着一个残冬的老话说法。一般这类年份的冬天会是一个暖冬天气,就像老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的说法,可见暖冬机率会大一些,这样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往往就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故而“黄土变成金”了!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两春夹一冬”其实就是双春年:例如2020年

对于一年之中会有两个立春节气的年份,也被称为“双春年”,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而导致的,就跟这个成语的意思一样,是偶然现象!

例如2017年和2020年就是“双春年”,也就是一年双春,由于这类现象也就会导致没有立春的年份,例如2016年、2019年、2021年、2024年以及2027年,而且往往对于这些没有立春的年份也会成为“寡妇年”的,因为“无春”就是说无法怀春,很容易成为寡妇的老话说法,所以是不适宜婚嫁的!

而对于双春年份来说,往往会出现在闰月年份,由于多出了一个月份,就会使得下一年的立春节气出现在本年的年尾上,故而才有了一年两个立春节气!不过,对于这个现象也只是现代确立大年初一为新年后才有的,而古代过新年是在立春那天,故而是不存在“双春年”的,所以说,对于一些无立春的“寡妇年”也是现代人的说法而已,不必当真!

双春年往往会赶上阳历的残冬,故而“黄土变成金”

对于阴历来说,往往就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而计时的历法,往往是不能看出四季的变化,而对于阳历来说,人们就可以根据日期明显得看出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例如2020年闰四月,往往过完年头的立春节气后,因为这一年阴历会多一个月份,使得年尾腊月廿二(2021年2月3日)就是立春节气了,而2020年腊月三十的阳历日期则为2021年2月11日,也就是到了阳历冬天的末尾,即立春和春分之间的残冬了!

一般这时天气过完年就会特别暖和了,也就会感觉像是暖冬的样子,这样对于按照阴历节气播种作物的农民来说,就会认为天气暖有利于农业生产,会是一个丰收年份了!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观点看法!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标签说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