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
我们于11月22日接到了学校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通知,我们很快组织了小组,我们组网罗了班上精通电脑和善于交际,以及组织能力极强的同学,因此,许多同学要求加入我们组,我们小组在第一时间爆满,人数达到近10人.小组快速讨论了有关的研究步骤.
一,讨论研究步骤
我们组课题的灵感来源于一堂地理课.我们的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解了如东的地理发源.由此,我们产生了研究如东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方言的念头.
我们计划先由查找资料入手,然后开展问卷调查,并以之为主要步骤.我们计划采访有关的专家和年老的老人.在收集了资料后开展讨论,研究现代如东人关于如东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并提出有关建议.此外,我们还准备用照片的形式表达我们的研究成果,但最后由于资金与时间问题,我们放弃这个步骤.我们还想到了用手抄小报的形式,但时间紧迫,我们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不多,这个创意搁浅了.
二,开始研究调查
1,网上收集资料
我们于23日下午开始在网上收集资料,由于如东只是南通下属的一个县,网上对于如东的资料并不多.以下是我们精选出了一些资料.
城市概况
美丽富饶的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如东县总面积1872平方千米.2004年底,总人口108.46万人.
如东县辖15个镇:栟茶镇,洋口镇,苴镇,长沙镇,大豫镇,掘港镇,兵房镇,马塘镇,丰利镇,曹埠镇,岔河镇,双甸镇,新店镇,河口镇,袁庄镇,县治为掘港镇.
县境陆地西起河口镇曹家庄村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村南河界,北止拼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全县面积(不包括海域)1872平方公里,人口110.11万(2002年末).从空中俯瞰如东县,宛如一只"巨掌",遏住了黄海巨涛,横按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之上.而由岸滩处向大海伸展的一条条辐射沙脊,则是"巨掌"的"手指".沙脊间的深槽可通海船,其最深处位于西太阳沙外侧烂沙洋,水深16-25米,为优良深水港资源,可建15-20万吨级深水码头.
人文地理
如东大部分地区属于淮语区如泰片,在历史上属泰州管辖,后被人为划入南通,南部兵房乡属于北吴语区.在语言上又分东路区和西路区,东路区保留了更多的明代古音,是重要的语言活化石区域.近年来,随着如东经济发展,淮语音色也再不断消褪.
历史沿革
如东县,原为海中沙洲,历经沧海桑田,演变至今.洲之成陆可远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扶海洲为长江口最早出现的一块卵形沙洲,汉时东西长约80里,南北宽约40里.如东县境内汤园乡曾挖掘出一巨大独木舟,经碳14测定为三国年间之物,说明当时扶海洲沿未与大陆连接.由于海岸线不断向外淤张,在东晋年间,沙洲终于汇入大陆.西汉时,吴王刘濞领三郡五十城(如东在其境内),"东煮海水为盐",开了淮区煎盐的先河,于是如东便有了第一批"盐丁".江淮的盐利曾为国家大宗收入,汉武帝时亦曾将盐的课入作为国防费用.三国时期,战祸频仍,北人避乱南徙,其中不少人来到如东.此后,如东上五方杂丑,外来者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加上当地鱼盐之利,如东的经济不断崛起,后来又成为海防口岸.宋人孙觉《过掘港营寨》诗句"海口来屯数百兵","石炮声疑霹雳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和抵御倭寇入侵,在掘港建"备倭营",设东营和西营,派重兵把守.掘港遂成扬州门户,海防要塞.外来人口及军士的增加,使交通便捷,商业兴旺,市井繁荣.不久,经营笔墨纸张与茶烟锅席的徽商,经营酿造业的晋商以及经营竹木,油漆的浙商纷至沓来,渐在市场独领风骚,形成流派.以海鲜为主料,具淮扬风味的餐饮业更为发达,有"十家三酒店,一日两潮鲜"之说.明朝中期以后掘港也因其商贾云集,百业兴旺而被誉为"小扬州".自东晋义熙七年(411)设置如皋县后,原扶海洲长期为其辖地.其间,或撤县,或复置,均未尝分离.1940年冬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挺进通(南通),如(如皋),海(海门),启(启东),同时将原如皋县分设如西县和如皋县(如皋东乡).1941年起,如皋县隶属于苏中第四行政区.1945年秋,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