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苗族长期分散居住,历史上从服装色调上把苗族分为黑苗、白苗、红苗、花苗、青苗等。黔西南、滇东北的苗家男子穿戴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家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布长巾,冬天腿上多缠绑腿。
各地女子服饰差异显著,不仅省与省、县与县之间差别很大,就连寨与寨之间也有不同的特点。基本款式为上穿大襟或对襟衣,下着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或长裤。
1、湘西、黔东北多穿圆领大襟右衽宽袖衣,下着宽脚裤,系绣花围裙,包头帕;衣襟、肩部、袖口、裤脚镶花边,花纹多为折枝花鸟图案;节日喜戴银饰。
2、黔东多穿大领右衽半体衣或大领对襟无扣衣,下着百褶裙,系围腰,裹绑腿;裙长短不一,长裙及踝,短裙不过膝,有的在裙外罩裙片。节日盛装花饰满身,花饰以变形动植物和合体图案最具特色。
3、妇女盛装时佩戴多种银饰,如银手钏、银项圈等,有空心、实心、刨花的和六方形、圆柱形的等等。空心手钏和项圈非常精致,往往以钏身制作空心龙身,镂成“二龙抢宝”的姿势,玲珑剔透。至于黔东南的银衣、银冠,松桃的银披肩,浮雕龙凤,闪闪发光,丰富多彩。
4、黔东南女装款式多样,以着交领对襟衣,中长百褶裙较为普遍,上衣多附有披带、背牌、多层衣脚等配件。服饰工艺以挑花为主,间用蜡染、锁丝、色布镶补等技法,银饰较黔东地区少。
5、黔西、川南、滇东南及滇东北、桂北等地多穿大襟和对襟短衣,有些附有后披领;下着中长裙,系围腰,后垂多联飘带。
有的地区盛装时在衣外罩一件缀有花披肩的长胴衣。衣料以自织白麻布为主,色调较浅。服饰工艺以挑花、蜡染为主,图案多为几何纹。妇女盘髻缠帕或插木梳,银饰较少。
6、海南苗族妇女穿藏蓝色无领右偏襟及膝衣,仅项下有一纽扣,右小襟较左襟约短15厘米,腰围蜡染裙,长与衣齐,仅在右襟下部显露少许蜡染花纹,天冷时裹绑腿,束发,头包挑花帕,或戴饰有花边的尖角帽和覆盖顶部留有圆孔的巾帽;戴耳环、手镯。
苗族的生活习惯有:
吃:
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住:
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扩展资料:
此外,苗族的禁忌有:
1、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2、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3、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苗族传统服饰(服饰奇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苗族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