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疗养生——首选的保健养生方式
“乱世温饱,盛世养生”,我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和平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再只是满足于吃饱、穿暖,开始对健康、对生活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养生理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国人心中,成为了人们现今生活的一大主题。而茶疗养生则是其中历史底蕴最为深厚、群众认知程度较高、市场前景最为广阔的朝阳产业。
御致茗方是全国现配养生茶的首创者及成功实践者,即通过一些天然花草、茶及具有药食同源属性的药材,通过科学搭配组合,开水冲泡后饮用,以达到防御疾病、保健养生的作用,御致茗方养生茶由于其绿色安全、健康方便、符合消费者生活习惯等因素,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随着国人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天然、安全、方便、有效,既保持了茶的特色又能充分发挥茶之功效的“茶疗养生”,正逐步替代原有的保健品、营养品以及膳食疗法,成为人们日常保健养生的首选方式。
以史为鉴3000年茶疗经久不衰
公元2世纪: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瘸论》中记载用茶治疗疾病10余种。
梁代:名医陶弘景认为茶“(主)好眠”,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唐代:茶疗理论基本形成,《唐本草》对茶叶的功效记载已趋完善:“唐代《外台秘要》中有“代茶饮方”的记载,应是较早的茶疗方。
宋代:茶疗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各种医药专着收载的茶疗方也比较多,由朝廷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太平圣惠方》九十七卷中载有“药茶诸方”;弼有茶疗方10余种。至此,“药茶”一词首次载于医书。
元代:太医忽思慧在《饮善正要》中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及主治,是记载茶疗法内容较全面的专著之一。
明代:朱棣等编的《普济方》设有“食治门·药茶”篇,李时珍对茶的药用研究极为深入,在《本草纲目》中除了对茶的功能主治有精辟的论述。
清代:茶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更为普遍。《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可知药茶为清代宫廷用药的组成部分,如安神代茶饮、清热代茶饮、利咽代茶饮、平胃代茶饮等颇有效验。
现代:茶疗法不仅仅是在临床和民间中广为使用,而且茶疗法所使用的“茶剂”作为一种剂型已被《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
时分四季,顺时节养健康
春养肝
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易损伤肝脏。以葛花、洛神花、灵芝为主,辅以黑茶、菊花、山茱萸等,可起到清热解毒养肝护肝的功效。中医有千杯不醉葛藤花的说法,经常喝酒的人可以用来解酒、护肝,远离脂肪肝、酒精肝等。
夏养心
夏季火旺(夏主心,既心火旺)心火旺易出现低热、盗汗、心烦、口干、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以栀子、金银花、金莲花、莲子心等配茶茶疗,可清心火,去火毒。栀子泻火除烦,凉血解毒;金银花宣泄风热、心火,都是夏季爱上火养心必饮之品。
秋养肺 秋季气候干燥,秋气应肺,秋季干燥易伤损肺阴,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以麦冬、百合等泡茶可滋阴润肺,减少慢性肺病。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干咳无痰,咽喉干痛、久咳、虚烦、失眠多梦最宜饮用。 冬养血 冬季气候寒冷,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发病率明显增高,死亡率急剧上升。红花、丹参、藤茶等配伍常饮,可活血化瘀,改善供血远离心脑意外。红花入血可活血通经;丹参养血安神,为心脑血管病人冬季的常用饮品。
对比优势
茶疗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组方科学搭配天然花草,达到一种养生、保健、防病祛病的作用。茶疗是众多养生方式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以其简单、方便、功效快,传承有3000多年历史。
茶疗在古代是帝王和贵族的养生方法,现代,一些政要和国外领导人都特别喜爱中国的茶疗养生。俄罗斯大量从我国进口茶疗产品,来消脂解腻保持身材。英国人爱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易患心脑血管疾病,茶疗能够清血降脂、降压等,可见,茶疗是非常受欢迎的。
相对中药养生、膳食养生、运动养生等养生手段,茶疗养生具有独特优势: 方法 中药养生 食疗养生 运动养生 茶疗养生 优点 药性温和,调养为主,副作用小 五谷杂粮,安全、营养,慢性调理 绿色安全,疾病预防的有效手段 天然花草依据科学组方搭配,口味好、易吸收、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安全无毒副作用,集防病祛病于一身。 缺点 疗程长、口感差,熬制费时,不易坚持。 见效缓慢,不易吸收,口感不好,制作麻烦。 疗程长、见效慢,不易坚持,易造成身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