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①土地改革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②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化是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建设中,为探索中国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有利有弊。
③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私有制)
2,抗日战争时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解放战争进行中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农民私有。
4,解放战争胜利后土地改革,仍然是农民私有制,但保护富农经济。
5,三大改造实行合作社运动,改变农民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反映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越大,表明社会整体经济水平越高,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相应越广阔。
2. 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这是衡量农业产业发展阶段的关键指标,反映出农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3. 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该指标越低,说明每个农业劳动力支撑的非农业人口越多,非农业部门越发达,这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之一。
4. 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这一比例越低,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越发达,对农业的依赖度越低。
5. 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一指标越高,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越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
6. 农民人均纯收入:这是衡量农民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7. 农业从业人员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这一指标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标准。
8. 每亩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这一指标体现了土地产出率,即单位面积土地所能创造的农业价值。
9. 科技进步贡献率: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出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作用,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程度。
10. 农业机械化率:这一指标反映了劳动条件的改善,与农业产业化程度成正比,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