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是重中之重,通过结构优化改善供给、满足需求。
一是优化产品结构。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当前突出的是适度调减玉米等供过于求的农产品生产,推进粮改豆、粮改饲,适度控制玉米生产,促进供求平衡。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科学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引导各地不仅盯着耕地、盯着粮油调,而且盯着山海、盯着林草调,统筹粮经饲发展,推动肉蛋奶鱼、果菜菌菇全面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供给。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发力,推升我国食品和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门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质,培育品牌,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正向激励机制,让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者不吃亏、有回报,让消费者购买国产品牌与国外优质品牌一样放心安心。
二是优化区域结构。推进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完善扶持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的政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生产力布局。要认清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这是在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个别品种供过于求背景下的调整改革,是在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基本形成下的调整改革,不要让各地在大的品种结构上搞大折腾,不能进行大范围调整再平衡,避免造成较大的生产力破坏和农民损失。区域品种结构优化要稳定基本面,重在“边际调整”,对生态问题突出地区、气候不适宜地区有计划地进行一些退耕、休耕、轮作,促进产品供求平衡的改善,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重在“内涵式”调整,着力调优品质、节本增效,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农业模式。
三是优化业态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拉动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整合产业链、共享价值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发展壮大新业态、新产业。一方面要抓住电子商务引发营销革命,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方位变革,让各地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无形之网”,实现卖全国、销全球。2014年全国涉农电商3.1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2016年1月6日,阿里巴巴启动“三省一市农产品网上行”,15万斤洛川苹果不到半天就抢光了,5万份贵州腊肉、50万斤赣南脐橙当天售罄,电商威力可见一斑。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有效实现供求对接,满足人们既有消费需求的同时,网上购物的新奇体验,琳琅满目的新鲜商品,引爆消费者热情,激发消费欲望,创造许多新的消费需求,成为供给变革创造需求、拓展市场的有力证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把这种休闲性、体验式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好,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从中受益增收。旅游消费是温饱之后的升级型消费,农村观光旅游具有大众性、休闲性、常态化的特点,市场越来越大,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目前每年全国到乡村旅游者超过18亿人次,农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亿人次以上,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多万家。乡村旅游既依托农业功能拓展快速发展,又有力地推动农业产加销经营方式的变革。
四是优化经营体系结构。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素质和规模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供给的质量效率,也是影响农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优化经营体系结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稳定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基本格局基础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既要发展土地流转型的规模经营,又要发展服务引领型的规模经营,形成多元复合、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格局。发展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要讲求规模有“度”。
土地规模经营做到多大,要看农村有多少劳动力转移其他产业稳定就业,能不能把地腾出来,还要看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跟不跟得上,让务农的有地种、种得了。特别是在当前农民工外出务工形势趋紧、下岗返乡增多的背景下,不能搞人为求大的经营规模。要防止农业经营上人为“垒大户”,加剧土地等生产资料往少数人手里集中,影响一般农户就业增收,造成农村两极分化。多种多样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将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
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40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搭建政府联系农民、农民连接市场、农民联合农民的公共服务平台,切实当好党和政府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当好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帮手,积极参与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努力把供销社的产业链打造成农民需要的服务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二)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围绕“服务三农,擂紧发展,创建新型供销社” 的总体目标要求。全县供销社将努力实现“三个翻三番”、“三个全覆盖”和“三个全面提升”的目标,即:在2009年基础上,到2015年购销总额、汇总利润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数量翻一番,分别达到3亿元、3万元和60个。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社全县行政村全覆盖,县内主要农产品经营领域建立行业协会全覆盖,分别达到220个和10个。全力培育1家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供销社龙头企业。筹资4000万元建设集农业生产资料交易、物流、配送、农资技术咨询及检测、检疫服务为一体的农资综合性大市场。全面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功能,投资1500万元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1个,使村级综合服务社主营业务经营实现连锁经营和连锁配送。招商引资3000万元改造中心商场和县社机关大院,全面提升供销新形象。投资1000万元搞好日杂公司烟花鞭炮经营。努力实现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络“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 (三)工作措施 1、加快“新网工程”建设。树立“网络为王”“项目为王”的思想,着力打造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四大网络,积极争取项目,在“十二五”规划内,实现县有配送中心,乡镇有连锁超市,村有综合服务社和便民店。一是筹资4000万元建设集农业生产资料交易、物流、配送、农资技术咨询及检测、检疫服务为一体的农资综合性大市场,实现农资产品年购销额突破1亿元。二是投资1000万元改建农丰化肥配送中心,使全县农资配送率达75%。三是组建嵩县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实行“小超市、大连锁”,形成覆盖城乡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四是加强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构筑废旧金属、报废汽车、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等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产业链。五是投资1000万元搞好日杂公司烟花爆竹经营,使烟花爆竹销售市场占有率保持在80%。 2、强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县供销社系统将继续发挥自身联系“三农”紧密、流通网络健全、组织体系完整的优势,按照“三务一体”(村务、商务、服务)、“三个结合”(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代理性服务)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组织上实行成员制、经营上实行配送制、服务上实行合作制),扎实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在全县范围兴建108家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社全县行政村100%全覆盖,推动在全县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便民综合服务体系。 3、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开展调研、当好参谋、制定政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系统计划重点培育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引导组建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家。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创办专业合作社;广泛联合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办好政府和农民希望办、一般社会商业企业不愿办、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事。 4、切实搞好重要骨干商品的经营和储备工作。一是全力做好农资供应工作,实现“保供稳价、优质服务”的目标。供销社保证60%以上的供应量,发挥主渠道作用。二是搞好其它农副产品经营。大力推进蔬菜等农副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批发市场;组织农产品贴牌生产,进入全国供销总社新合作网络系统,促进嵩县农产品销售。三是全面提升供销社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安全有序经营,积极拓展家电、农机具等经营业务。四是积极扩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务,夯实基础,做大规模。五是按照县防办要求落实好救灾物资储备和供应。 5、着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企业。迅速启动嵩县农资大市场的建设,集聚有实力的农资制造商、批发经销商、农资技术中介企业和物流企业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资商贸物流集群。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建立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建设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