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断流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十分贫乏。黄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58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径流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59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黄河供水地区农业灌溉、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农村饮水的耗水量,已由50年代的年均122亿立方米,增加到90年代的300多亿立方米,增长了1.6倍,使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加上水土保持拦蓄和下游滩区增加了大量的小型扬水站引水,也减少了河道的径流量,这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
2.近期降雨、径流量明显减少
根据实测降水资料统计,1990~1997年期间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兰州以上降雨量平均355毫米,比多年平均减少15%,河龙区间平均411毫米,比多年平均减少10%,三花区间平均降雨量为511毫米,比多年平均减少1%。
由于降水减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期黄河干流径流量明显减小。花园口年水量,50年代平均为482.5亿立方米,1990~1997年平均为268亿立方米,减少了214.5亿立方米,其中非汛期水量减少125.3亿立方米。利津站年水量,50年代平均为480.6亿立方米,1990~1997年平均为154.0亿立方米,减少了326.6亿立方米。
3.用水浪费严重
农业是黄河用水大户,年用水量280亿立方米,占全河用水量的92%。目前黄河上游和下游不少引黄灌区配套面积还达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20%;有些灌区只有骨干输水工程而没有分支工程,甚至有些灌区干渠上的关键建筑物尚不齐全。现在多数灌区工程已运行30年以上,工程老化失修、损坏严重,加上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地方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30%~50%),水量浪费严重。
工业用水同样存在浪费问题,如大中城市的工业用水平均定额比先进国家高出3~4倍。重复利用率只有40%~60%,而先进国家已达90%以上。
4.水价太低
黄河流域水价普遍偏低。目前,灌区每立方米水仅0.006~0.04元,远远低于供水成本,致使灌区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难以维持。黄河下游现行引黄渠首工程供水水费每立方米O.0025~0.0048元,有些地方还不能做到全额计收,使引黄渠首工程设施年久失修,有的带病运行,成为下游防汛的险点隐患。
由于引黄水价太低,难以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控引黄水量,不利于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加重了引黄供水的紧张状况。
5.没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调度管理体制
目前黄河已建干流骨干工程和大型灌区的运用管理,都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和地区,没有形成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很难做到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对引水量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一些地区和部门超计划用水,也难以采取有效的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加以调控,特别是一旦遇到黄河枯水和用水高峰季节,沿河引水工程都抢着引水,加剧了黄河供水的紧张局面。
6.中游干流缺乏调蓄能力
目前黄河干流已经建成8座梯级枢纽工程,有较大调蓄能力的只有龙羊峡、刘家峡和三门峡水库。龙羊峡、刘家峡水库位于上游兰州以上河段,两库的联合运用提高了宁蒙灌区的供水保证率,对城市生活供水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中下游仅有三门峡水库且由于库区泥沙淤积和潼关河床高程的限制,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一般年份在2~3月结合防凌最大蓄水量约14亿立方米,远远不能满足下游引黄灌溉用水要求。
7.水质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废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使原来有限的水资源又不断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黄河流域80年代废污水排放量21.7亿立方米,到1993年全流域入河排污调查统计,废污水入河量达41.7亿立方米,实际排放量还大于此数值,污染程度居七大江河的第二位。
我是做建筑建材行业的,我所了解的节能领域的建筑行业里包括:内墙体自保温,外墙自保温,轻质等,
国务院近日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将获长足发展。《规划》要求,开辟多元途径,促进生物能源商业化发展。加大新一代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力度,促进生物燃气和成型燃料的商业化应用,因地制宜加快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加强工艺应用,发展壮大生物环保产业 。
2013-2015年,生物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生物环保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到2015年,生物服务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服务大型企业。
由预测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利用生物质能的比例将越来越少,到2050年,农村生物质能的利用中传统利用方法不到1%,但是,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技术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到2050年可能达到农村总能耗的13%。另外,从预测中可以看出天然生物质能在农村能源的比例随时间推移将越来越少,从30%降到13.7%左右,但是不管那个时期,也不管那个方案,生物质能在农村能源中的比例都很大(高于14%),而且是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占可再生能源的50%以上),这可以充分说明生物质能在今后几十年内在我国农村能源,甚至于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地位。 围绕开拓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短缺、解决“三农”问题等战略需求,积极拓展非粮生物质原料来源和途径,加快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研发与应用示范,积极推动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有力推进分布式能源并网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生物能源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生物能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到2015年,生物能源年利用总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可减排二氧化碳9500万吨,生物能源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
1.加大新一代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力度。充分利用盐碱荒地、荒坡地、宜林地等宜能荒地种植能源作物,建设以能源林、甜高粱茎杆、非粮淀粉类植物、农林(工业)废弃物以及新型能源作物为主的非粮原料多元化供应体系。突破纤维素乙醇原料预处理、低成本水解糖化关键技术瓶颈;加速生物质燃气合成燃油催化剂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纤维素燃料乙醇和生物合成燃油商业化示范工程,构建生物液体燃料产业链。加大油藻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开展产业化示范。
2.促进生物燃气和成型燃料的商业化应用。促进生物燃料供应的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农林生物质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推广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集中供应技术、沼气集中供应技术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鼓励生物能源并入城市能源供应网络,提高生物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化发展。重点加大对大型生物质集中供气成套装备、中高温高效沼气厌氧发酵成套装备、沼气净化、压缩、灌装成套设备、低电耗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生物质供热锅炉技术和民用炉具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物质燃气、沼气供应管网体系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供应体系。制定和完善生物质燃气、沼气、成型燃料产品质量标准、工程建设运行安全标准以及生物燃料应用污染物排放标准。
3.因地制宜加快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农林剩余物、沙生植物平茬物及灌木林、生活垃圾、蔗渣、畜禽粪便、有机污水等,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生物质发电技术,加快生物质发电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结合新能源集成应用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的实施,建设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生物质发电示范工程,加快制定适用于生物质发电的分布式发电并网标准,建立健全生物质发电原料收集体系、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及生物质发电管理体系。 从化学的角度上看,生物质的组成是C-H化合物,它与常规的矿物燃料,如石油、煤等是同类。由于煤和石油都是生物质经过长期转换而来的,所以生物质是矿物燃料的始祖,被喻为即时利用的绿色煤炭。正因为这样,生物质的特性和利用方式与矿物燃料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发展起来的常规能源技术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但与矿物燃料相比,它的挥发组分高,炭活性高,含硫量和灰分都比煤低,因此,生物质利用过程中SO2、NOx的排放较少,造成空气污染和酸雨现象会明显降低;这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主要优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