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茶油品牌 供应商 营销展会 代理加盟 茶油收购
首页> 农业资讯> 详情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生产?其特征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农村产业化生产改革?

绿色山茶油 2024-12-04 22:21 编辑:niming 45阅读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就是,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可多种多样,但必须(特征):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2、立足于当地优势;3、实行专业化分工;4、形成一定经济规模;5、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6、实行企业化经营。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核心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结合;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好方式。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它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第三,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它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第五,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它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背景,是因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通过发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使农民提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另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又难以真正落实到农业上来。这些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产品增值,从而改变了原始产品供应状况,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这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所谓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到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它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为从属的、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农艺过程专业化又叫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即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美国畜牧业生产,从育雏、饲养、蛋奶生产等工作都由专门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各地区逐步由千篇一律、万物仅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转变为比较集中地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如美国因地制宜地进行某种作物的生产,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生产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随农场数目的减少而出现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美国农场总数由1974年的231.4万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万,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经营的农场。虽然大农场在1992年只占全国农场总数不到18%,但是他们拥有的土地占农业用地的54%,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83%。

(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这是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它是一个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公司。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运输,到乳制品的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出口进行一体化经营,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该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33个乳制品加工厂,加工能力占全国牛奶加工总量的77%左右,产品种类多达1400种,年营业额达到81亿芬兰马克(约合18亿美元)。

(三)服务社会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墨西哥的锡那罗亚西红柿生产协会就是为生产西红柿的农户设立的系列化服务机构,而且它还对西红柿的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所在。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消极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同时,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控,除给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外,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措施方面。如欧共体通过制定干预价格(最低价格)与门槛价格(最低进口价格)等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以防谷贱伤民。从国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中看出,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节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运行的基础。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较重要的意义。目前,广东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抓认识的深化。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水平,必须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重要性的认识。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依据市场需求、比较优势和生产条件,具有较大规模、较高商品率,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商品基地。其作用在农业产业化中举足轻重,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销售基地——消费基地的基地链条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形成农业产业化基地链条的首要环节。只有生产基地不断巩固壮大起来,其他基地发展才有了坚实的物质依赖,农业产业化基地链条才得以形成并有效运转,农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延伸增值。因此,生产基地对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起支撑作用,是“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销售市场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第二,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目前,广东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由工于基地狭小,基本上以手工方式为主进行粗放经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设备等农业生产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投入高而产出低。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三,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使农业经营方式由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向商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围绕市场开发高商品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要求生产经营者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农科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四,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了市场流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如高州市,1998年有水果面积148万亩,果业产值占该市农业产值的46%,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五,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现实选择。建立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开发和培育名优稀产品,能有效促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二、抓布局的区域化。区域化布局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实行连片开发,确定种养方向和生产规模,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创造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目前广东实行区域化布局的基地较少,尤其是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基地较少,绝大多数生产基地处于零星分布、商品产出率低的状态。针对上述情况,应如何抓区域化布局?

首先是因地制宜抓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循序推进。要把握好四个原则:(1)效益优先的原则。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运用效益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利润最大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奔小康。(2)优势互补的原则。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品优势等,以优势或特色牵头,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带动各种要素的合理组合,推动经济结构向深层次发展。(3)自愿互利的原则。要尊重各方意愿,加强引导,以利益为纽带结成联合共同体,减少行政干预,不搞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4)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其次是立足本地资源,选准主导产业。根据广东农村资源的实际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现状及趋势,应从以下两方面确立名优产品和主导产业:(1)各市县要结合本地地理、水土、气候、阳光、种养习惯等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集中培育一个或几个名优产品、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几村一品或一县一品的区域支柱产业和经济小区,使农产品生产由小而全转向大而专,由分散转向集中,由无序转向有序,逐步形成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连片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基地。(2)扩大名优农产品种养规模,形成区域化的主导产品。广东的名优产品众多,并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应继续扩大种养规模,鼓励种养专业大户实行跨市、跨省、跨国生产经营,扩大知名度,形成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三、抓生产的集约化。集约化生产就是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区域化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集中发展某一种农业产品或产业,主攻相关技术,建立“龙头庄”企业,形成“一条龙”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生产要素的潜力,形成系列化经营的格局,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目前广东农业化生产基地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较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集约经营的基地较少,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大而全”、“小而全” 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向集约化方面发展。

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引导。要正确引导广大农民破除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转变传统习惯的生产经营方式,更新观念,树立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思想。各市、县、部门要改变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的观念,树立全局、各业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新观念,避免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效益低下的做法,真正确立起“大农业”、“大市场”意识,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走上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其次要突出重点,抓好农业集约化基地建设。要按照市场需求,突出特色,抓住优势,重点抓好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连成村、多村连成片的农业集约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农业集约化生产基地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来发展农业集约化基地。国内外市场有需求,农业集约化基地才能生存和发展。农业集约化基地的规模,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否则,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会出现滞销,影响了基地的产出效益。如新兴温氏集团就是瞄准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使养鸡户发展到全省各地,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全省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三黄鸡、竹丝鸡的饲养集团。二是以名优新稀产品去培育和发展集约化生产基地。目前广东农产品中的荔枝、龙眼、柑桔、鳗鱼、鲍鱼、无公害蔬菜等已成为名牌产品。各地应发挥这些名牌产品的优势,进行连片集中开发,适度规模种植,专业化生产,形成集约化基地,提高经济效益。三是适度扶持,加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倾斜、税收优惠、土地优先安排等,鼓励、引导社会能人投资兴办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加快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四、抓发展的规模化。商品经济就是规模经济,没有规模经济就难以形成商品经济。基地规模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实行规模化经营,可以大规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进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我省不少地方由于商品基地生产规模小,导致产品生产零星分散,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造成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金投入回报率低,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我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

第一,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形成适度规模。适度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与现代农业相吻合,适合经济较发达或欠发达地区但条件较好的农村,是我省今后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是提高广东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需要适时适度进行规模经营,推进以土地承包规模化经营,可趁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之机,让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也可有组织地实行农业股份制,即农村劳动力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应得的承包土地作为资本,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因地制宜推行采用先进科学校术和生产手段的适度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打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目前,美国的家庭农场许多都有1000亩左右,一个家庭农场就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经营的生产基地,同—地域的若干个家庭农场就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广东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有些专业户承包50亩左右的土地,有些承包100多亩,若干个专业户连成一片,也同样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以专业协作形成规模。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片一个特色,使分散经营逐步向专业协作生产转变,把生产基地由小规模向大规模推进。

第三,以联合发展形成规模。通过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通过多渠道、组成多形式的经济联合体,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面向市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牵头组织联结千家万户形成生产基地,通过联合经营和协同作业,在一定区域开发一种或几种主要产品,将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解决一家一户规模小、品种全、信息闭塞、技术落后、销售困难的矛盾,形成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联合发展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基地,尽管每个主体经营规模小,但由于参与整个组织或系统的分工和协作,避免单独进入市场的许多障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使整个系统获得整合效应或规模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抓服务的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是—项复杂的工程,生产基地的发展与社会化服务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生产基地要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保证。要增强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也必须走产业化之路。社会化服务就是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包括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各项服务。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社会化服务仍然比较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仍比较零散,网络不健全,服务不系统,还未能对生产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由于社会化服务滞后,农户经营缺乏信息指导,存在不小盲目性、自发性,使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和矛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加强领导,搞好宏观引导,切实围绕生产基地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工作。

首先,做好基地建设的种苗信息规划服务。各市、县、镇政府对生产基地的建设,要认真做好规划,选准发展项目,防止重复建设。当前一些地方在建立生产基地过程中,不认真调查市场需求情况,不从自身优势出发,而是一哄而起,盲目地上项目,导致“小而全”、“大而全”等重复建设,使商品供过于求,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同时,一些地方基地建设组织的种苗品种低劣,导致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能力弱,出现产品卖难,甚至劳民伤财等现象。因此,各地政府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对市场容量进行科学的预测,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评估,确立基地主导产业。同时,要加强对经营者的信息指导,做好项目评估,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力争上一个成功一个。

其次,积极营造良好的技术、资金、物资等服务环境。要积极营造好基地生产的良好环境,为经营者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基地建设营造基地生产的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要加大基地的科技投入力度,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提高科技水平。二是资金服务。生产基地建设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金融部门应把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种养大户等经营者作为贷款的重点对象。省、市、县及有条件的镇,应在财政收入中安排—定的专项资金,实行有偿使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发展的重点项目。

第三,抓好产后的加工流通服务。目前,我省生产基地的建设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加工流通的多,产加销并重的少。因此,搞好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是基地建设的关键。加工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间环节,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目前,广东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水平还很低。一是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价格低等;二是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人员素质较低;三是农产品流通组织的资金较少,难以从事大宗的长期的远距离的农产品的流通;四是农村市场不够完善。所有这些,制约了广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很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流通水平。为此,—要根据生产基地的建设实际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可解决产品加工问题,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经济效益。二要扶持发展流通队伍。各级政府要扶持农产品流通队伍的发展,通过流通队伍建立生产基地经营者与市场的联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三要发挥供销企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水平。四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市场建设。五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市场法规、市场秩序,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六、抓管理的科学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的投入,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并取得较好效果。但就全省而言,科技投入的水平还比较低,远末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为此,必须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基地建设、管理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方面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广东的农业现代化步伐。一要强化科技意识。过去,发展生产基地存在重种轻管的现象,造成广种薄收,主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引导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在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注重提高内涵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引进和推广名优新特品种,创建一批广东的名牌产品。同时,要广泛普及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革传统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技术更新、设备改造、产品升级。三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必须建立和健全省、市、县、镇四级农科推广网络,使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大力抓好各类农业技术学校,逐步扩大农业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各级科技部门要办好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使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推广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四要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必须把农业科技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投入。同时要引导生产基地的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五要发挥各类“农协”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科技等服务。各地应根据生产基地建设的情况,建立农民水果协会、水产协会、花卉协会、种植协会、养殖协会、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协会由农民自愿加入,实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形成“农协+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科技服务。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标签说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