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名词 , 都是名相为方便表达, 不得不假借使用最相近的名词 , 执着名称以为就是真理, 那就错了。例 : 你身, 从出生假借名字称呼 , 那名字代表你一生之身 , 却无法表达胖瘦高矮, 身死后名字又何在? .
“金篦刮眼”之说,源于《涅盘经》卷八:“有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刮其眼膜。”比喻去除执著、障碍,使心眼明净。如唐·杜甫《秋月夔府咏怀》诗:“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比喻幡然醒悟。
相关阅读
金屑翳眼(金篦刮眼)
与佛教有关的,多以“金”喻其贵。如佛陀成“金线”、佛身称“金山”、佛口称“进口”、佛经成“金经”、佛寺称“禁地”,不一而足。佛经中的片言只语、佛法中的一知半解,谓之“金屑”。《五灯会元》卷十一:“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生动地喻说了执著文字、知见,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的道理。这里的“眼”,不是指“肉眼”,而是指具足“真空妙有”等正见的“慧眼”、“法眼”和“佛眼”,禅宗一概称之为“正法眼”或“顶门眼”。
禅宗一向标榜“不立文字”、“不涉理路”,因此力斥“金屑翳眼”之弊。《起信论》谈到“计名字相”,谓众生迷妄,执取名相,从而生起种种分别取舍的烦恼。佛教重视悟解,悟解之后,还要“称解起行”。一昧在“名相”中兜圈子,“牵枝引蔓,说玄谭妙,正是金屑眼中翳”(《五灯会元》卷十七)。所谓“说食不饱”、“数宝不富”。明·真可《〈石门文字禅〉序》认为:“夫自晋宋齐梁,学道者争以金屑翳眼,而初祖东来,应病投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可见禅宗之兴,正是为了破除六朝盛行的纠缠“名相”的流弊。明·陆西星谓:“定了名相,是为太虚生闪电也,论大道者不作是解。佛语说,金屑虽贵,著之眼中,何殊沙土?意盖如此。”(《读〈南华经〉杂说》)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禅宗的话来说,叫做“一翳在眼,空华乱坠”(《五灯会元》卷十六)。修行者不见自性,只看重名相、知解,在佛家看来,属于“所知障”,结果是“醍醐上味,反成毒药”(见《五灯会元》卷十七)。佛经中千言万语,只是方便开示,犹如应病与药,以指标月,以便众生除妄归真,明心见性。不理解这层言外之意,喻如执药成病,观指成妄。《五灯会元》卷四载:小师洪湮以讲论自矜。径山鉴宗禅师开示他说:“佛祖正法,直截亡诠。汝算海沙,于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见,泯绝外缘,离一切心,即汝真性。”“金屑翳眼”的比喻,正说明了佛法的真谛不在文字言说、名相及知解上。
一代名相
攻击:50
防御:40
生命:0.5%
内力:0.5%
获得方法:一代名相排名第一
开周八百年基业——西周社稷之相周公旦
开创先例,相杰第一——中国第一宰相管仲
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断案神探,深谋远虑——武周名相狄仁杰
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
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朝名相张居正
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