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抗血清或多价超高免蛋黄抗体,搭配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能增强鹅机体的抵抗力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修补机体受损伤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有利于康复,在发病早期用效果较为理想,往往可以控制疫情的发展,减少死亡。
目前农户饲养雏鹅存在的四大误区
农村好多农户由于育雏鹅苗存在误区而造成养鹅失败。
误区一、没有准备就养鹅,养鹅要有育雏舍、成鹅舍,事先没有做准备.抓来鹅雏就放炕上.因屋内不能保证温度,使鹅扎堆,常常被压死。料槽、水槽都对付着用。准备好饲料及药品.在进雏前的1~2天,应进行育雏舍加温预热。
误区二、不在乎育雏舍温度、湿度育雏舍温度的高低对雏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当育雏舍温度低时,雏鹅扎堆。挤到一处,生长缓慢。极易压死或诱发疾病。如温度高雏鹅远离热源,张口喘气,皮肤干燥,羽毛粗乱,饮欲增加,影响雏鹅的采食和生长,严重的引起中暑死亡:潮湿对雏鹅的影响也很大,影响其生长发育,温度过大,雏鹅容易受凉.导致感冒、下痢等。高湿时,雏鹅向外散热受到抑制,影响新陈代谢,食欲下降,抵抗减弱.也易患病。要根据气温变化和雏鹅生长发育情况,要经常通风换气,降低湿度。
误区三、不分先后。随意开水与开食农户养雏鹅,有的先开食后开水, (初饮)时间也延长,有时雏鹅不能及时饮到水而脱水。先开食后饮水或连续数顿不给水.雏鹅遇到水后暴饮。极易发生水中毒。开食过晚,雏鹅饥饿而过食大量的饲料,由于雏鹅的消化能力差。过食会引起消化不良、糊肛、下痢等疾病。
误区四、为了保温加大饲养密度不通风在育雏期,养殖户为了保温,降低饲养成本,舍内设备简陋,育雏舍面积小,饲养密度大,部分雏鹅采不上食,饮不到水,雏鹅群有强有弱,大小不齐,生长缓慢,均匀度差,极易患各种传染病;育雏舍为了保温,减少通风或不通风,结果造成舍内空气污浊。影响雏鹅生长发育。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雏鹅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重要条件.因为密度与雏舍内空气、湿度、卫生及恶癖的养成有很大关系。一般雏鹅的饲养密度为1—5日龄25只,平方米, 10日龄 20只/平方米。11—15日龄15~12只,平方米,l6-21日龄1 0-8只/平方米。合理的通风,会使雏鹅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排出大量的粪便。产生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氩等不良气体。应在温度较高的中午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冷季可提高舍温1~2℃再通风。
可以将地翻一下,将粪散开,也可以在种菜之前,现将表面上的粪简单收起一些,留待以后使用,以减少肥力
养殖密度是决定一亩大棚养鹅多少只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养殖密度能够保证鹅的生长健康,提高养殖效益。以下是一些关于一亩大棚养鹅数量的考虑因素和建议:
1. **养殖密度**:一般来说,每平方米可以养鹅2-3只。因此,一亩(约667平方米)的大棚理论上可以养鹅1334-2000只。然而,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实际养殖数量还需根据鹅的品种、生长阶段以及大棚的具体条件来调整。
2. **鹅的品种**:不同品种的鹅对空间的需求不同。例如,大型鹅种如狮头鹅可能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而小型鹅种如豁眼鹅则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饲养。
3. **生长阶段**:鹅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空间的需求也不同。幼鹅需要较少的空间,而成年鹅则需要更多的空间以保证其正常活动。
4. **大棚设施**:大棚的设计和设施也会影响养殖数量。如果大棚内部有适当的隔断,可以增加养殖区域,从而增加养殖数量。同时,良好的通风和保温系统也是保证鹅健康成长的关键。
5.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养殖密度。例如,定期清理粪便、保持环境卫生、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等,都有助于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6. **法律法规**:在确定养殖数量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法律法规。有些地方可能对养殖密度有具体的限制,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守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一亩大棚养鹅的数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需要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建议养殖户根据自身条件和经验,逐步调整养殖密度,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同时,也要注意观察鹅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及时调整养殖策略,确保鹅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