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的养殖要点如下:
一、趋性。幼虫和成虫都喜黑暗。成虫潜伏在阴暗角落或树叶、杂草及其他杂物下面;幼虫则多潜伏在粮食、面粉的表层下1-3厘米处。成虫和幼虫都有食卵和食蛹现象,如将成虫、幼虫、蛹和卵放在一个饲养箱中,当繁殖到一定的密度后,会产生食卵和食蛹的现象,须加以注意。
二、饲料。米糠、麦麸、土杂粮、各种廉价青菜、果皮、果核等可作为黄粉虫的饲料。一般混合饲料配方为:麦麸80%、黄玉米粉10%、花生米饼粉10%。
三、温湿度。26-32℃是适温范围。35℃生长发育最快,但长期处在这个温度下容易发病。以上温度是指群体内部温度,4龄以上幼虫,当气温在26℃以上,饲料湿度达到15%左右时,群体的温度会高出周围环境10℃以上。应采取降温措施。理想的饲料含水量为15%,空气湿度为70%。
四、设施。在成虫体色变成黑褐色以前,将其搬至成虫产卵箱。产卵箱为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3厘米的木箱。木箱底部钉铁丝网,网孔2-3毫米。箱内侧四边镶白铁皮或玻璃,防止虫逃跑。放虫前,先在箱底下垫木板,板上铺一张纸,撒约1厘米厚的混合饲料,再放一层干鲜桑叶或豆叶。
五、繁育。虫卵孵化期是7-10天,所以在适温下7天后应筛选一次卵。筛卵时将箱中的饲料及其他碎屑筛下,然后将卵纸一起搬到孵化箱中进行孵化。孵化箱与成虫产卵箱规格相同,但箱底是木板。一个孵化箱可孵化2-3个卵箱筛的卵子,分层堆放,层间用木条隔开。干燥季节,卵上要盖一层菜叶。10天后将卵纸等全部抽出。3龄以前一般不添加饲料,但要经常放菜叶。
六、防病
1、螨害。7-9月份易发。防治:饲料要密封贮存,米糠、麦麸、土杂粮、粗玉米等消毒后再投喂;及时清除虫粪、残食,保持饲养箱内的清洁和干燥。
2、干枯病。气温偏高、空气干燥、饲料中青饲太少时易发。应将饲料箱放至较凉爽通风的场所,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青饲料,并在地上洒上水降温。
3、软腐病。此病多发生在梅雨季节,病虫行动迟缓、食欲下降、产仔少,重者虫体变黑、软、烂而亡。发现此病症后应立即减喂青菜数量,清理病虫粪,开窗通风散潮,调节温度,及时取出变软变黑的病虫,并用0.25克氯霉素或土霉素拌豆面或玉米面250克/箱投喂,等到情况好后再改为麸皮拌青料投饲。
黄粉虫完成一个生长周期需60天,一般30-50天便可收获作为饲料出售。
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L)原为一种仓储害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鞘翅目,拟步行甲科,粉甲属。俗称面包虫,(即在各地花鸟市场上出现的喂鸟用的虫子。)因此营养成分高居各类活体动物蛋白之首。故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国内外动物园都用其作为繁殖珍禽,水产的肉食饲料。近年来,逐步为开发为宠物饲料,以及应用于人类的高级营养素。 黄粉虫原产于南美洲,国内外均有民间饲养的纪录,约有百年的饲养历史。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北京动物园自前苏联引进并驯养,以后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民间观赏鸟,养蝎业等特种养殖业活体动物蛋白饲料的支柱。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各地气候条件,饲养管理,饲料条件,饲养过摩登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黄粉虫已经明显的表现出不同品系的分化及退化。民间饲养呈现出不规范,规模小,用土狭窄,效益差的格局。
黄粉虫属杂食性,五谷杂粮及糠麸、果皮、菜叶等均可作饲料。人工饲养主要喂食麦麸、米糠和菜叶等。
(一)培育方式
黄粉虫的培育技术比较简单,根据生产需要可进行大面积的工厂化培育或小型的家庭培育。
1.工厂化培育: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大规模提供黄粉虫作为饵料。适合黄鳝、鳖等的养殖需要。工厂化养殖的方式是在室内进行的,饲养室的门窗要装上纱窗,防止敌害进入。房内安排若干排木架(或铁架),每只木(铁)架分3~4层,每层间隔50厘米,每层放置1个饲养槽,槽的大小与木架相适应。饲养槽可用铁皮或木板做成,一般规格为长2米、宽1米、高2米。 2.家庭培育:家庭培育黄粉虫,可用面盆、木箱、纸箱、瓦盆等容器放在阳台上或床底下养殖。容器表面太粗糙的,在内壁贴裱蜡光纸即可使用。
(二)饲料及其投喂法
人工养殖黄粉虫的饲料分两大类:一类是精料——麦麸和米糠;一类是青料——各种瓜果皮或青菜。
精料使用前要消毒晒干备用,新鲜麦麸也可以直接使用。青料要洗去泥土,晾干再喂。不要把过多的水分带进饲养槽,以防饲料发霉。发霉的饲料最好不要投喂。
(三)温度与湿度
黄粉虫是变温动物,其生长活动、生命周期与外界温度、湿度密切相关。
温度和湿度超出这个范围,黄粉虫的各态死亡率较高。夏季气温高,水分易蒸发,可在地面上洒水,降低温度,增加湿度。梅雨季节,湿度过大,饲料易发霉,应开窗通风。冬季天气寒冷,应关闭门窗在室内加温。
(四)饲料虫的处理
黄粉虫除留种外,无论幼虫、蛹还是成虫,均可作为活饵料和干饲料。幼虫从孵出到化蛹约3个月左右,此期内虫的个体由几毫米长到30毫米,均可直接投喂黄鳝。生产过剩的可以烘干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