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茶文化,我们不得说起我国历史上为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陆羽大神,陆羽的一生因饮茶,品茶、嗜茶精于茶道而著称,以著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官居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世代后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用现在活说是地地道道的茶博士。
我国南方的擂茶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据陆羽的“茶经”卷三中记载,南方有一团蜀妪作茶粥卖,他说的茶粥就是把茶叶、大米、花生、芝麻、绿豆等碾碎成细末,加上米粉、油盐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是再捣碎,放些葱、姜、椒、桂等调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锅特殊的茶粥供大家食用,擂茶就象一碗香喷喷的稀饭,喝上一碗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有民间歌谣唱道,家家擂茶声,户户茶飘香,擂茶食中宝,赛过人参汤,这就是陆羽笔下最初的擂茶。
你的问题是海丰人的擂茶是不是宋代之前中国人饮茶方式演化过来的?
我的回答肯定是,不过只是你提问的年代有待商榷,准确的说,我国的擂茶起源于汉朝的中原,后来慢慢流传到南方的湘、黔、川、鄂等地区,演变成各地不同风味的擂茶,盛行于唐代,流行于明清。
是的
首先我们看看宋代之前,中国人是否有擂茶的饮茶方式:
据记载我国的饮茶方式一开始似乎就是粥擂茶的方式,即把茶叶碾成末,掺在米中煮成粥,称为米茶,或叫茗粥。三国魏张揖的《广雅》已有关于米茶的记载,时人已习于用葱、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中曾出土堵塞茶叶以及用茶叶做成的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与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说来,秦汉以前人们饮食茗羹已成普通的习俗。
到了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人们的饮茶方面军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米茶渐趋灭迹,但茶叶中掺葱、姜、桔皮等的习俗仍存在。陆羽《茶经》卷三有记载“闻南方有一困蜀妪作茶粥卖”。到了宋代,“点茶”成为时尚,所以有“唐煮宋点”的说法。 宋代的点茶,不放盐,纯粹品尝茶叶的天然清香。可见,唐宋之后,中原地区的擂茶逐步消失。
我们再看今天擂茶习俗区域的分布:
擂茶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分布,主要有:湖南的桃源、临澧、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等地,广东省的海陆丰、英德、陆河、揭西、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宁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
可见,这些区域主要分布的是客家人及受客家民俗影响的区域,这些客家人将擂茶继承下来并不断地创新和光大。
客家因战乱、灾荒等种种原因,从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南迁,最终逐步迁徙到闽粤赣边界。这些区域山林覆盖,风湿瘴气较重。长年翻山越岭劳作,不免日晒雨淋,而擂茶兼具药食的保健效果,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消痰化气,而且还具有健脾养胃、强身健体、滋补长寿的功效。于是,北方饮盐姜茶的习俗就自然地带到了这里,并在相对闭塞的自然条件下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