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茶油品牌 供应商 营销展会 代理加盟 茶油收购
首页> 苗木百科> 详情

分析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的艺术特色?

绿色山茶油 2024-06-10 04:03 编辑:niming 59阅读

分析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的艺术特色?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经过三百多年的流传,《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这是一个花妖狐魅,幻想中的天地;可又能在现实的人生中寻找到故事中的种种真性情。

除了大量反映家庭、婚姻和爱情问题的篇章,关于对科举制弊端的抨击讽刺的篇章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这类作品中,《叶生》当是独具一格,写的最深沉的一篇了。故事的大概是这样。

淮阳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悲愤填膺,抑郁而死。但他死不瞑目,其鬼魂又幻形入世,尽力教导很赏识自己的邑尹丁乘鹤之子学习举业,使那个青年人考中进士,自己也“入北闱,竟领乡荐”。他说:“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市哉!”怀才不遇的心境表露无疑,悲愤之极,又无可奈何。然而叶生北闱中式后,衣锦还乡,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听妻子说:“君死已久,何复言贵?”不啻迎头一棒,使他无言以对,便“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一个本已经死去的人,竟然凭着一股怨气而又幻出一个人形去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读到这些我们只能惊叹蒲氏著文的立意之奇巧、构思之新颖、想象之丰富。这应该是这篇文章最明显的艺术特征了。

《叶生》所表现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反映时事,现实性强。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流弊越来越明显。为了获得一官半职,读书人埋头于时文八股,“代圣贤立言”,有的考生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行贿行骗,捞个举人、进士;有的主考官,或有眼无珠,或徇情枉法;以致真才实学者往往名落孙山,而那些文墨不通、品行低劣者往往又挤入衣冠之列,使本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成为扼杀人才的机器。叶生如此的遭遇蒲松龄也深受其害,这应该是他写这篇文章的原始动机。

第三,文章所塑造的幻想人物具有具体的原型特点。了解蒲松龄生平的人应该知道,蒲松龄11岁随父读书,19岁应童子试,以 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施润章,更是对他赞赏有加。但此后蒲松龄却屡试不第。他开始了一生最贫困的生活。后来他到一户姓毕的大户名门教书,毕家两代对蒲松龄颇多赏识,宾主相处的十分融洽,蒲松龄在怀才不遇、家道贫寒的境遇中,有了很好的读书、写作的良好条件,也感到比较满足,就这样30年春来秋去,直到古稀之年才撤帐归家,到也有了“养老之田五十余亩”。此后才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舒适日子,也是这时才博得个岁贡功名。原来叶生就是蒲松龄自己人生的影子。同样的少年得志,同样的屡试不中,同样的成为为大户教书的先生,同样的因为学生的提携才得以实现心中夙愿。难怪评点家冯镇峦说“余谓此篇(《叶生》)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

《叶生》艺术特征的第四个表现是原型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现实。为了进一步揭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毒害之深,作者并不以叶生的生作为结局,而是让叶生之魂随丁乘鹤而去,把自己的平生所学,教给丁,使其学业大进,很快登位做官。这一方面证明了叶生的确有真才实学,考不中并不是文不如人,另一方面也向人们展示了他“己不能达,而徒能致”的悲惨命运。接下来,作者写叶生因门生的帮助,获取了功名,衣锦还乡,回家见到妻子,说道:“我今贵矣。”这句话出自生前贫寒、亡已多年的叶生之口,听来令人心酸、心痛!《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了举人,疯疯癫癫,连叫“我中了”。此二人之言,何其相似乃尔!使人疯,致人死,死而不悟,这就显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

《聊斋志异》中对于科举制度的弊病的批判,尽管不及后来吴敬梓那样全面、彻底和深刻,但他是清代第一个以小说的形式来批判科举制的作家,而且笔锋相当犀利和尖锐。

《边城》的写作特色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标签说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