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可以种植花椒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而花椒喜光,适宜温暖湿润及土层深厚肥沃壤土、沙壤土,所以适合种植。
栽培方法
(1)园地选择
花椒植株较小,根系分布浅,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荒山、荒地、路旁、地边、房前屋后等空闲土地栽植花椒。山顶、地势低洼、风口、土层薄、岩石裸露处或重粘土上不宜栽植。
(2)花椒园(林带)整地
在平地建立丰产园地,可采取全园整地,深翻30~50cm,翻前施足基肥,每亩施4~5t,耙平耙细,栽植点挖成1m见方的大坑;在平缓的山坡上建立丰产园时,可按等高线修成水平梯田或反坡梯田;在地埂、地边等处栽椒时,可挖成直径60cm或80cm的大坑,带状栽植无论哪种栽植坑,在回填时,还应混入20~25kg左右的有机肥。在丘陵山地整地,必须坚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3)栽植形式
地埂栽植:充分利用山区、丘陵的坡台田和梯田地埂栽植花椒,株距3m左右。
纯花椒园:营造纯花椒园,如在平川地栽植,行距3m,株距2m;在山地栽植,按照梯田的宽窄确定株行距,复杂的山地,可围山转着栽。
椒林混交:花椒可以和其它生长缓慢的树木混合栽植,如栽核桃、板栗,可在株间夹栽一二株花椒,也可隔行混栽。
营生篱:用花椒营造生篱,栽植的密度要比其它形式的密度大,行距30~40cm,株距20cm,可三角形配置,栽成2行或3行。
花椒,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椒聊之实,繁衍盈升”的描述。在《齐民要术》中,也有花椒栽培的记载。历代文人墨客赞颂“椒浆”、“椒酒”、“椒房”的诗句和文章也不少。全国均有分布,但以西北、华北、西南地区较多。重点产于河北、河南、山东、甘肃,尤其甘肃的花椒名列前茅、遐尔闻名。甘肃最有名的主要指武都花椒,“花椒金三角”指洛塘片、三河片、文县的临江片。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县花椒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历代就被列为贡品进贡。其特点是:粒大、皮厚(花椒的主要食用部分为外果皮和内果皮)、色泽丹红、芳香浓郁、麻味纯正,是花椒中的调味、药用之正品,居全国之冠。
“黎椒家种传何人,三藏插藤记夙因……无怪元和志贡品,调羹鼎鼐奈香辛!”
“夷人以红椒、马同汉人交换盐和布。”由此可见,汉源花椒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平西南夷后,以汉源盛产花椒设置黎州郡。
另据《汉源县志》记载,“黎椒树如有刺,县中广产,以附城(今清溪)、牛市坡(今建黎)为最佳,盖每粒有小粒附之,故称为子母椒……元和志贡黎椒,寰宇记贡花椒,明统志贡花椒,大清一统志贡花椒。密斯士者,每年除入员外,以小印记分遗,得者莫不以为贵也。”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汉源花椒就被列为皇室贡品,一直到清光绪19年立碑免贡为止。时至今日,汉源花椒依然是以麻辣盛名九州的川菜最珍贵的调味品。
“清风、雅雨、建昌月”这是古南丝路上的背客挑夫对八百里南丝路上气候特点的提炼。贴着大渡晴波徐徐吹上大相岭来的清风带来了清凉干燥光强的气候特点,于是孕育出了这大自然的精灵——清椒。清椒史称贡椒、娃娃椒、子母椒,又称汉源花椒,主产于相岭汉水之间的绿水青山中,得天独厚的气质煅造了清椒得天独厚的品质,清椒的品质贵在油重粒大、色泽红润、芳香浓郁、香麻可口,赢得了“川味正宗麻,黎红第一佳”的盛誉。其芳香油含量达到7-9%,是普通花椒的2-3倍,麻香可口,冠居全国。
汉源花椒经过上百代清溪椒农的选种繁育,气更清、味更重、香更浓、麻上劲。目前,汉源花椒种植面积已达6万余亩,1000多万株,年总产量726吨,2001年汉源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2004年,巴蜀一绝的汉源花椒正式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8年汉源花椒名列四川省“十佳地理标志农产品”榜首,是雅安市唯一上榜的产品。
花椒始见载于《诗经》。古代常将花椒与酒配制,称作椒酒。《齐民要术》多次提到用于调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点。此麻现已形成四川风味的一大特色,并为厨师所广泛应用。
花椒 又叫秦椒、川椒,是花椒树的果实,在四川、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云南等地都有出产。一般在8月份成熟。生品有强烈的麻味,炒熟之后会发出香气。是一种常见的香辛调料,很多种复合调料都以它作主要原料。用于菜肴可以除腥祛异、增香和味,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调味品复合使用,多用于炝、腌、拌、烧、炒、烩、炸、蒸等技法中。
按大小分为:大椒、小椒。
按产地可分为:野花椒、川陕花椒、竹叶花椒、青花椒、大红袍、大红椒、小红椒、白沙椒、豆椒、秦安1号、双耳椒 。
韩城生产花椒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有文史资料可查的可追溯到明清两代。据明万历35年(即公元1607年)《韩城县志》论土产中就有“境内所饶者,惟麻焉、木棉焉、椒焉、柿焉、核桃焉”的描述。清康熙42年(即公元1703年)《韩城县续志》也有“西北山椒,迤逦溪涧……亦有猴头花椒极盛,各原野村墅俱树之,种不一,有大红袍,有枸椒,有黄色椒,远发江淮”的描述。文中的“西北”就指现在的西部山区。数百年前的县志不但说明了韩城花椒的栽培历史、生产区域及规模,而且结合外部感观特征对所产花椒予以冠名,名曰“大红袍”花椒。“大”意味着韩城花椒颗粒大,“红”表明韩城花椒颜色为鲜红色,“袍”即表述了韩城花椒外形酷似衣袍。同时,也对产品流通情况进行了概述。在韩城生产花椒最早的盘龙乡就有一个以盛产花椒而得名的“椒树圪土劳 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韩城花椒的栽植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均有分布。陕西韩城、合阳(国内最大产地),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栽培较为集中,鄢陵各处均有栽植。 南美洲也本来就有一些品种在野外生长。其中,甘肃省临夏地区已经成为除陕西韩城以外的第二大花椒产区,其周边地区也有栽植.
花椒始见载于《诗经》。古代常将花椒与酒配制,称作椒酒。《齐民要术》多次提到用于调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点。此麻现已形成四川风味的一大特色,并为厨师所广泛应用。
花椒的繁殖可采用播种、嫁接、扦插和分株四种方法。生产中以播种繁殖为主。
⑴播种培育
种子处理花椒种壳坚硬,油质多,不透水,发芽比较困难,播种前首先要进行脱脂处理和贮藏。秋播,将种子放在碱水中浸泡,1kg种子用碱面0.025kg,加水以淹没种子为度,除去空庇粒,浸泡2天,搓洗种皮油脂,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即可播种。春播可采用层积沙藏、牛粪拌种、马粪混堆或小窖贮藏等几种方法处理种子。层积沙藏即常规处理方法;牛粪拌种即用新鲜牛粪6份与花椒种子1份,混合均匀,埋入深30厘米的坑内冬藏,次春播种前取出打碎,连同牛粪一起播种;马粪混堆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将水选的花椒种子与3份马粪混放于阳光下堆放,翻动露白后播种;小窖贮藏即挖窖灌水冬藏。
播种:播种分春播和秋播。春旱地区,在秋季土壤封冻前播种为好,出苗整齐,比春播早出苗10~15天;春播时间一般在“春分”前后。每亩播种25kg。小畦育苗可用开沟条播,每畦4行,行距20厘米,沟深5厘米,覆土1厘米,每亩播种4~6kg,播后床面覆草保湿,出苗后分次揭去。也可采用培垄的方法育苗,秋播时,每隔24~27厘米开一条深1厘米、宽9厘米的沟,种子均匀撒入沟内,播后将两边的土培于沟上。开春后,及时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如见少数种子裂口,即将覆土刮去一部分,保留2~3厘米,过5~7天,种子大部分裂口再刮去部分覆土,保持覆土厚1厘米左右,这样幼苗很快就会出齐。如春播经过催芽的种子,播后4~5天幼苗即可出土,10天左右出齐。此法适用于易遭春早的地区。
苗期管理:苗高4~5厘米时间苗定苗,保持苗距10~15厘米。苗木生长期间可于6~7月每亩分别施入人粪尿3000~4500kg,或化肥10~25kg,施肥要与灌水相结合,施后及时中耕除草。花椒苗最怕涝,雨季到来时,苗圃要作好防涝排水工作。1年生苗高70~100厘米,即可出圃造林。
⑵嫁接育苗
一般采用芽接和枝接。芽接多用“T”字形、“Z’’字形芽接,枝接常用劈接、切接、腹接等方法。
⑶扦插育苗
在5年生以下已结果的花椒树上,选取1年生枝条作插穗。插穗可用500mg/L的吲哚乙酸浸泡30分钟,或500mg/L的萘乙酸浸泡2小时,也可采用温床催根的方法。经处理的插穗,生根成苗率高。
⑷分株繁殖育苗
春季花椒发芽前,将1~2年生分蘖苗的基部进行环剥,埋于土内,让剥口处长出新根来,经1个生长季后,将分蘖苗与母株分开,即可用以造林。另一种做法是将分蘖苗基部用锋利的小刀破削2/3后培土生根。分蘖苗切离母株后,如根系长得好,即可直接移栽,如根系长得不好,可假植于苗圃中,待其新根发多后再移栽。
⑸圈枝育苗
在开春气温逐渐升高,水分充足的时刻,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1年生枝条,以利刀横切至木质部处;然后向上拉开15厘米左右,再将其切破的一半拉离枝条,伸插到陶瓷罐内。罐底先通一孔,罐中填满肥泥,罐子牢系在枝条上,然后给罐子淋足水分,罐面用棕片封扎,使天然雨水能浸湿罐土。来年,当切枝生长出较多须根以后,即可剪下移栽。
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