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茶油品牌 供应商 营销展会 代理加盟 茶油收购
首页> 苗木百科> 详情

中国节日时的民俗游戏有哪些?

绿色山茶油 2024-08-22 10:59 编辑:niming 121阅读

湖南民俗节庆活动

湘北洞庭湖边的百姓,一年中最重视四个节日,一是春节,二是端午节,三是中秋节,四是腊月节。而端午节应算是最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在门上插菖蒲和艾叶、吃粽、喝雄黄酒、赛龙舟。

湘西土家人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男男女女围着篝火跳起摆手舞,唱起调年歌。“六月年”是因土家人历史一次重要的迁移,完成迁移的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在落居后土家人决定先过一次年,就在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了过“六月年”的习惯。“十月年”是土家人在迁移后为迎接新家园第一个丰收季节而进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组织起庆祝活动,杀猪喝酒,互相拜年,因而形成了“十月年”。

张家界市区域内的白族人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有举行火把节的传统风俗,这是一个与扫除害虫、保护庄稼有关的活动。在这天,白族人会举行预祝庄稼丰收、牲畜肥壮的庆祝仪式。主要活动有祭祖、拜火把、耍火把、点火把、跳火把等。

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 有万余年历史。

漫长岁月,长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籼、粳、长芒、短 芒等众多稻谷品种,据1949年统计,仅浏阳县栽培的水稻品种就有149个. 长沙地区多在高岸田种早稻,早稻收割后种红薯、玉米、豆子、高梁、荞 麦等杂粮。低岸下湿田种迟熟品种,如冬粘、重阳粘。早稻多在清明前后 下种,所谓“桐子叶马蹄大,作秧无挂碍。”谷种下泥,一般在田间扎以 假人,或悬假鹞,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点香烛,鸣统放炮,叫开秧 田门。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贺曰“栽米树”。栽禾往往由能手 “劈页”(开页)——在大田对岸插一杆,下田先栽几蔸,瞄准成线,以 此为基准,边退边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随手禾”。到彼岸 时,秧苗横直成线,犹如一页书,煞是好看,故名劈页。第二人从右边依 “页”而栽,叫“削页”,余此类推,次第排开。若前者被后者超过,则 被戏之为“关鸭子”、“钻布袋”。若中途拐了弯,则被笑为“过洞庭 湖”。为抢季节,亲友前来帮工,叫“打报工”。栽禾被视为重要的竞技 活,能手倍受尊敬,称为栽禾师傅。收割早稻,要称肉打酒,盛情招待, 所谓“栽禾师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镰刀伤手。晒谷,多用篾 制晒簟,或将晒谷场糊以稀牛粪,使其光滑无泥沙。谷晒干后,用风车 吹,而无“扬场”的。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小麦、荞麦、高梁、包 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叶、蚕桑、苎麻、棉花、黄花菜 等农作物的历史也很悠久。豆类作物,常种蚕豆、豌豆、黄豆、黑豆、红 豆、绿豆、饭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黄豆又分五月黄、六月 黄、七月黄、八月黄等。泥豆又名懒豆,是制作浏阳豆鼓的上等原料。红 薯和烟草是明代引进的,但发展很快,种植面广,有“一季红薯半年粮” 之称。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其中有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的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的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的岳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地区的衡阳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地区的邵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南祁阳、零陵、东安一带的花鼓灯和流行于湘南的道县、宁远、蓝山、新田等县与调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戏。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支派。

广西民俗

三月三歌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抛绣球

抛绣球一般在歌圩节期举行。绣球为圆形,布面,绣有花鸟,内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缀以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玩时,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一方,每方有一“乜同”即领队,在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剔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一方“全军覆没”。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宋朱辅《溪峦丛笑》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此活动也是男女青年传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

倚歌择偶

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中记述:“俍人(壮人古称之一)之俗。幼即习歌,男女倚歌择配。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意所答,而一个留,彼此相遗。……约为夫妇,及倩媒以苏木染槟榔定之。”明桑悦亦有诗曰:“男女分行戏打球(指抛绣球),清歌互答自成亲。”这种“唱歌为乐,答歌为媒”的活动,与壮民族的审美心理相关。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取得优胜的小伙子。刘锡藩《岭表纪蛮》第十八章载:“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誉。…善唱歌者,能博得妇女之欢心,可藉此为媒介,而达到最美满的恋爱;并可以由此等范围之内,而实验抉择各个恋爱者之谁为惬意,进而达到美满结婚之目的”。“倚歌择配”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它缘于歌而重于情,在多次歌场交往中,双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追求自主的婚姻。青年男女的“倚歌择配”、“答歌成婚”活动,从唱“见面歌”到“约歌”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成为歌场社交的礼俗。“倚歌择配”已将男女社交活动“歌化”,将生活艺术化,因而具有隽永的魅力,传统的文化心理又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为群众喜闻乐见。虽遭历代封建统治者“悬为例禁”,但禁而不止,盛行不衰。这种习俗与当今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风尚相当吻合。

每逢“歌圩”日,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四六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歌场。在“歌圩”上,一对对男女纷纷登台,引吭高歌,互唱互答,妙语双关。从白天到晚上,从山头到草坡,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到处都是歌的海洋。尤其是入夜之后,歌会进入高潮。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对对青年男女分散各处,或你唱我答,用情歌倾吐着彼此的爱慕;或用电筒互射,逗笑取乐,继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人。正是在这种声光相合、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一对对有情人通过抒怀畅情,缔结了美好的姻缘。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壮族歌圩上的对歌仅限于不同村寨的男女之间,同一村寨的男女,即使感情再好,也是不能对歌的。

在“歌圩”中,男女对唱的山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当广泛。就形式而言,有求歌、接歌、抢歌、盘歌、斗歌等;在内容上则有生产歌、生活歌、农事歌、季节歌和情歌等。在这片歌的海洋中,唱得最多、也最具魅力的自然要数情歌了。

情歌一般是从相见和询问对方开始,一直唱到定情和惜别为止。整套情歌由见面歌、邀请歌、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深交歌、分别歌等组成。这些情歌,没有固定的内容,都是即兴创作,出口成歌,或男问女答,或女问男答,互相对唱,激烈动人。

在情歌对唱中,以盘歌最为激烈,也最难应付,被称为情歌对唱中的“急流险滩”。盘歌是在男女双方经过相识并初步了解之后,为进一步试探对方的人品、见识、性格及才智而展开的。盘歌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远自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无所不包。它像一场考试,检验着男女双方各方面的才能,只有博古通今、才思敏捷的人才能顺利通过此关。所以,为了通过这一“险”关,青年人常常要请老歌手作为坚强后盾,随时答疑解惑。因为过不了这一关,后面再赞美,也不可能深交,也就定不了情。

盘歌虽然激烈、难唱,但最感人的还是深交歌和分别歌。

深交歌是一种定情歌。男女双方经过试探和求爱,爱情的花朵便从两颗相印的心中绽放出来,是那么的鲜艳和富有生命力。如有歌词唱道:

风吹云动天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不是情妹哥不理,

情妹连哥哥不离。

变鸟我俩共一枝,

变鱼我俩共一溪;

生前我俩共饭碗,

死了我俩共堆泥。

一对情人在歌声中相恋了,他们有说不完的情话。分别在即,他们又是那么依依难舍、情意绵绵。有歌词唱道:

男:难舍妹,

好比蜜蜂难舍花。

蜜蜂难舍花落地,

哥今难舍妹回家。

女:难舍哥,

好比雏鸡难舍窝。

分离谁知相逢日,

相送九里不嫌多。

多么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邃的诗画意境!就是在这种充满乡土气息和激情的情歌对唱中,一对对有情人相恋相爱,甚至私订终身。过去,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倚歌择偶的行为又称为“唱风流”。因为这种方式既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从而使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正如歌中唱道:

火烧芭蕉一堆灰,

我俩连情不用媒,

不用猪羊不用酒,

一句山歌带妹回。

在“歌圩”中,除了情歌对唱、倚歌求偶以外,还有许多充满青春气息和炽热爱情的求偶活动,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抛绣球”。

“抛绣球”,壮语称为“飞沱”,早在唐代就在广大壮乡普遍流行,唐代诗人柳宗元曾为此留下了“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著名诗句。抛绣球时,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开始先对一阵山歌,然后彼此拉开适当的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面的姑娘。如果小伙子对姑娘有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再抛给中意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来的绣球上的礼物,双双便退出歌圩,寻找僻静之处,单独谈情说爱,互诉衷肠。

除抛绣球外,在横州一带壮乡则流行着抛帕求爱的习俗。每年初一或初二,男女青年相约“搭歌”,小伙先把布帕抛给中意的姑娘。对歌后,姑娘如果有意,便留下布帕,并在布帕上绣上象征爱情的花朵,待日后再次约会时当面归还男方,当地称之为“抛帛”。“抛帛”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若彼此情同意合,男方即可托媒说亲。

另外,在都安一带壮乡,男女青年在“歌圩”中常用“碰蛋”的方式来物色意中人。在当地壮胞看来,红色表示吉祥、热烈,象征着青年人火热的心。所以,在“歌圩”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除蒸煮五色糯米饭待客外,青年们还特意准备好一二十个染成紫红色的熟蛋(鸡、鹅、鸭蛋均可),以稻草捆扎成串,带往歌场。在歌场上,姑娘和小伙们也是先经过一阵对歌,彼此相识,互相了解,并从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经过对歌,若一方有意,他(她)便会主动拿着自己的红蛋去碰意中人手中的红蛋,如果对方也有情,红蛋相碰而破,则被视为两人命运相连,有姻缘情分。于是,两人便将蛋心互赠共尝,结为知己,然后双方走出“歌圩”,来到幽静处谈情说爱。如果只是单方碰破,则表明两人无缘,在旁的人便要他(她)自己把蛋吃掉,或者送给对方,以表示彼此相识一番。如果面对一方有意握蛋碰来,而另一方则无心无意,那么,他(她)就会赶紧护住自己的红蛋,不让对方碰破,以此来婉拒对方的求爱。

看来,“歌圩”对于壮族青年来讲是多么重要,它似火焰点燃了爱情的种子,它像甘露浇开了爱情的花朵,它始终与爱情有着不解的缘分。

送鞋定情

将花鞋垫、麻布鞋作为情感的象征物赠送给心上人,是广西许多民族盛行的风俗。桂西一带壮族的小伙子在三月三的歌圩上对歌,如果遇到情投意合的姑娘,便会向她讨要白布鞋和花鞋垫作为定情之物。姑娘若有意,便会如约相送。如两只鞋子留下线头用死结系住,小伙子就明白了姑娘的意思“生死相连,永不分离”。如果线头打了活结,一拉就开,则表示已有了对象。有时候,姑娘有意将某处不缝完,留下线头让男方去接续,意思是“你愿连就连”。当然,定亲以后姑娘会做更加精致的“同年鞋”送给小伙子。用十几层白布层层裱贴、包边,长白棉线纳得横竖成行,密密匝匝,有时候还在鞋底纳上鱼鸟花蝶的纹样,纳好的底子需放在锅里蒸过再取出晾干,然后配面上帮,整个工序,凝聚着女儿家全部的感情。因此,情郎哥哥哪能不视若珍爱好生保护?有一句山歌唱道:“鞋底破了鞋帮在,把妹手工带回来。”尽管歌里不谈爱情,但针针线线的手工里,已钉实了两个人的心。

侗族打油茶

“油茶”是侗乡人必不可少的家常饮料,也是待客的佳品。“打”是指这种奇特饮料的制作过程,侗乡妇女几乎都会“打”。“打油茶”所用炊具很简单,只需一口炒锅,一把竹篾编成的茶滤,一只汤勺。佐料一般有茶油、茶叶(最好是粗加工的清明茶),阴米(糯米蒸熟后散开再凉干即成粒状的阴米)、花生仁、黄豆、葱花。而丰盛些的油茶还有糯米甜水圆、白糍粑粑、

公鱼仔、猪肝粉肠。待佐料配齐,架锅生火就可以“打油茶”了。

首先炸阴米,将少许茶油倒入热锅煮沸,把阴米倒入锅里,噼噼叭叭,转眼间炸成黄白色的米花,把它捞起盛在碗或盘里。其次是炸糍粑、炸花生、黄豆,把猪肝粉肠、虾公鱼仔煮熟分别盛在碗里。再次是煮茶水,把茶油倒入热锅,放入一小把粘米(或阴米),炒到冒烟嗅出焦味,再把茶叶拌和焦米一起炒,待锅里冒起青烟,倒入清水,撒少许盐,煮沸。每碗茶水煮多煮少,以喝油茶人数的多少而定,以每人每轮半小碗为准。喝油茶一般每餐“三咸一甜”(三碗放盐的茶水、一碗放糖水圆的茶水)。喝茶时,由主妇把炸阴米、炸花生、炸糍粑、猪肝、鱼仔等均分入碗,用汤勺将沸茶水倒进碗,喷香的油茶就“打”好了。

侗乡人独创的油茶,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侗族老人喝不上油茶,责怪儿孙不孝。侗乡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发痧一样不舒服,赶紧回家打油茶。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也喜爱喝油茶。离开侗乡山寨到外地工作的人,嫁出去的侗乡姑娘,仍喜爱打油茶。侗乡人从那朝那代开始有喝油茶的习惯,无法考证。据侗族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种油茶树,家家户户榨有一缸一缸的茶油,“有油就可以打油茶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喝油茶能御寒防病。习惯成自然,打油茶便成为代代沿传的民族习俗了。

侗族百家宴

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地灵村聚居着776户共2966名侗族同胞。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齐心协力、乐于公益事业的美德。村里雕龙画凤的7座鼓楼,村前结构奇绝的3座风雨桥,青石板铺成的村中道路和路旁工艺精巧的石栏杆,加上现代化电视接收天线的点缀,更显出这里的人杰地灵。

农历六月廿四,是地灵村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家宴举办之日。这天全村各家各户的代表,提着竹编的精致漂亮的食品盒,盒内放着一碗碗侗家人最爱吃的腌制酸猪肉、酸鸭、酸鱼等,还有自己酿造的糯米水酒,从四面八方赶到村头风雨桥。

在登台铁炮声响后,长龙般的百家宴在风雨桥周围摆设开来,侗族村民坐在长长的木桌两旁,丰盛的侗家佳肴摆满了长条木桌。

地灵村一年一度的百家宴是全村村民聚会佳日,是村规民约制定、通过及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全村公共事业筹办的决定场合。百家宴上,侗族同胞畅所欲言,总结过去,展望明天,交流思想,增进团结,谈得最多的是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村民们边谈边饮,百家宴从下午4点一直进行到晚上8点。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又称“花炮会”,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其中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的农历三月三花炮节最具代表性。

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放火于火药铁炮中,燃放时凭借火药铁炮的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按传统规矩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以把铁圈交到指挥台为优胜。

各炮都有它的特殊意义,“头炮”名为“丁炮”,寓意人丁兴旺;“二炮”名为“财炮”,寓意财源茂盛;“三炮”名为“贵炮”,寓意加官 爵。现在,求子、求财、求官的迷信意识已趋谈薄,富禄等地已将炮名易为“团结”、“胜利”、“幸福”等名,予抢花炮以新意。自80 年代后,抢花炮经改革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一项竞赛项目

1.春节--对对联

2.元宵节---猜灯谜

3.当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4.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5.重阳节---登高,

6.七夕----女孩乞巧

7.腊八节----吃腊八粥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