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等改革措施。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3方面具体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二是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三是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
24节气对我国农业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农事活动:24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为农民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施肥、收割等。
2. 调整作物种植:不同节气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例如,立春后适合种植春季作物,立夏后则适宜种植夏季作物。这种根据节气调整种植时间的做法,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3. 预防自然灾害:通过对节气的观察,农民可以预测天气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自然灾害,如霜冻、干旱、洪水等。
4. 病虫害防治:节气变化与病虫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农民可以根据节气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减少农业损失。
5.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4节气为农民提供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参考,如在适宜的节气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
总之,24节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承了古代农业智慧,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并将农事活动融入其中。
2. 这一体系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并一直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的农事活动。
3.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代已有四个节气,后经过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已确立为二十四个。
4. 公元前104年,《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5.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一年分为十二月,每月有两个节气,上半年每月的节气在一号左右,下半年每月的节气在十八号左右。
6.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相关节气:
- 一月:小寒接大寒
- 二月:立春雨水连
- 三月:惊蛰春分
- 四月:清明谷雨
- 五月:立夏和小满
- 六月:芒种夏至连
-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
- 八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
- 九月:立冬小雪
- 十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7. 农民应抓紧季节忙生产,确保种收及时,保障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