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1) 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加拿大的4.8%、澳大利亚的3%,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偏低。耕地面积的减少对我国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2) 耕地质量下降。我国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等问题,耕地缺乏必要的有机质和其他微量元素。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酸雨等,也开始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剩。农业难以实现规模经营,这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4) 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收益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1978年至1992年期间,我国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上涨速度快于国际市场,涨幅甚至超过10倍,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差距缩小,农业收益大幅下降,比较优势减弱。
(5) 资源和生产技术限制。我国农业技术整体水平较低,多数地区仍在使用传统耕作技术,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化肥使用存在问题,优质品种推广不足。
(6)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
(7) 人口与环境的不平衡配置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1. 地域性: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这取决于不同地区适宜的作物种类和数量。这种差异主要由自然条件如热量、光照、水分、地形和土壤等因素造成。因此,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来决定种植什么作物,即因地制宜。
2. 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活动遵循着季节顺序和周期性的时间规律。这是因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遵循自然因素的季节变化,这些自然因素具有周期性。因此,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季节因素,合理安排活动,以确保不违背自然规律。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因时制宜,抓住关键季节,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更多信息可参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