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的多项政策支持这一地区的经济转型和调整,为其发展注入新动力。2002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03.2亿元,占全国的11.3%。其中,第一产业贡献1491.1亿元,第二产业5765.4亿元,第三产业4346.7亿元,反映出合理的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占12.9%,第二产业占49.7%,第三产业占3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33.5元,显示出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东北三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形成了全面的交通网络。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847.6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18.3%;公路里程149332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8%;内河航运里程7657公里,占全国内河航运里程的6.3%。大连、丹东等五大海港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联系,国内外航线四通八达。邮电通讯快速发展,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可达全球各地。公用设施如供水、供气等生活服务设施也在不断优化。
东北地区广阔的土地和肥沃的土壤是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的理想之地。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在国家粮食储备和特殊调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在“九五”期间,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3%,人均粮食产量高达628.8公斤,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丰富的生物资源也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
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科教人力资源等优势,是一片充满潜力的富饶之地。这片土地总面积达78.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2%,人口总数为10715.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气候好
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