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纪中叶,党项内迁以前,其社会生产由于地理环境上的“地处山谷间”和气候上的“多风寒”而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其生活则是“牧养犛牛、羊、猪以供其食”;内迁后,在先进的汉族农业文明影响下,党项羌逐渐学会了农业耕作,但由于活动范围长期宥于干旱山区与沙漠草原地带,“树艺殊少”〔1〕(9426)。直至10世纪早期,党项势力进一步深入到灵州以西和河西走廊一带,其总体自然条件比以前相对丰富和有利,这时农业才逐渐成为西夏社会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尽管他们所迁居的地区,冬天是西北干寒季风冲击的方向,夏天是东南温湿季风的末梢地区,但这一地区的河水资源却相当丰富,黄河自西南而东北流过,祁连山积雪融水,汇聚成石羊河、疏勒河、黑河三大内陆水系,使党项发展不以旱涝为虞的灌溉农业成为可能。同时,党项内迁后所占据的黄河以南灵州一带的大片土地、横山天都山一带的片段土地以及河西走廊地区都是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
宁夏产西瓜的地方很多,最为著名的就是宁夏中卫的“香山硒砂瓜”。宁夏中卫的香山地区是宁夏最具影响力的西瓜生产地,100万亩的种植规模。高山,干旱,阳光,特殊的种植方法成就了香山硒砂瓜的高品质。所谓特殊的栽培技术,就是在山地斜坡上铺垫10—15厘米厚的颗粒或片状砂砾,然后进行西瓜栽培。这样既蓄水、保墒、保温,又可以避免水蚀、风蚀,防止水土流失,浓缩了干旱地区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精华,被称为从石头缝里“蹦”出的硒砂瓜,创造了世界奇迹。同时由于当地砂砾中硒等稀有元素含量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西瓜的硒含量。2008奥运会专供,2010世博会专供。上市时间每年7月20日以后。到中卫可以向天瑞公司咨询更详细的信息。
黄河冲击而成
宁夏平原西南起自中卫市沙坡头,北止于石嘴山,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自治区北部。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宽约10-50公里,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因此虽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50年来,宁夏GDP由1957年的2.58亿元跃至2007年的834.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0.37亿元增为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0.15亿元增为621.8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3亿美元增为15.84亿美元,全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0.08亿元增为613.96亿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29.7万人减少到5万人左右。
9月23日,我区610万回汉各族群众迎来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华诞。5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50年来自治区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光辉前景,我区各族群众充满信心。
GDP是1958年的323倍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600多亿
2007年全区GDP实现834.16亿元,是1957年的323倍,是1978年的64倍,连续9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43元,是1957年的93.5倍,是1978年的37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亿元,是1957年的216倍,是1978年的25.3倍。
自治区刚成立时,工业企业凤毛麟角,日用工业品绝大部分依赖外地。经过50年的建设,已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全区工业完成增加值420.28亿元,分别是1957年的1910倍和1978年的63.6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和综合经济指数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7年,全区农业完成增加值97.90亿元,分别是1957年的54倍和1978年的32倍。大柳树水利工程建成后远期可新增灌溉面积2000万亩。200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316万吨,是1957年的5.6倍,1978年的2.7倍,且连续3年保持在300万吨的高产平台上,再次创出历史新高。
2007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15.98亿元,分别是1957年的564倍和1978年的94.6倍;实现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亿元,分别是1957年的197.29倍和1978年的46.19倍。目前,全区每百人拥有电话23.22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44.68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50年前的0.08亿元增为613.96亿元。
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宁夏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百万农民培训等资金超过80亿元,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行政村通公路、户户通电、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城市化率达到45%
人均发电量全国第一
城市建成面积和绿化面积扩大一倍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45%,位居西部第三。以银川市为中心、地级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宁夏有12个市县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亿元,2个县级市进入西部百强。
作为一个小省区,我区能源非常丰富,煤炭储量居全国第6位,人均产煤列全国第3位。2007年,煤炭产能达到4000万吨,是1957年的117.6倍,是1978年的4倍。
已建成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和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以及规划建设的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可达240万千瓦。依托水资源和煤炭资源的优势,电力工业发展潜力巨大,规划建设火电装机2500万千瓦左右。2007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人均发电量在全国占第1位。
被称为宁夏“一号工程”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集中了宁夏80%的煤炭资源,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电力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据测算,到2020年基地总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全部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工业增加值近800亿元,可带动宁夏及周边省区1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
97万人饮水难得到解决
自治区成立前,宁夏没有铁路。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361公里干线横贯宁夏;1995年宝中铁路建成通车,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2月太中银铁路破土动工,东起山西太原榆次编组站,西至我区中卫迎水桥编组站和银川站,穿过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打开了宁东通向全国的出口通道,成为宁夏连接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最便捷的铁路通道,将银川由交通的末梢城市转变为全国铁路网西北地区的枢纽中心。
“十五”期间我区共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65.2亿元,是“九五”实际投资规模的2.6倍,新增公路2601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68公里,一、二级公路2133公里。2007年末,宁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562公里,“三纵六横”骨干路网形成,京藏、银青、银福高速宁夏段建成通车。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人均拥有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名列前茅,实现了所有县(市、区)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城乡居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50年来,宁夏先后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等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初步形成了灌溉、排水、防汛、抗旱等一整套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十五”期间,总计投资66亿元 (相当于1949至2000年投资总量的2倍多),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工程,新增灌溉面积70万亩,解决了97万人的饮水困难,增加和恢复水库库容1.8亿立方米。水安全、水经济、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五位一体”的大水利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实施全面禁牧和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工程、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等,人工种草留床面积累计达到680万亩,天然草原围栏达到1500万亩,草原生态得到初步恢复。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万公顷;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省区。
招商引资740亿元
绝对贫困人口减至5万
50年来,宁夏外贸从无到有,目前已与121个国家(地区)发展贸易往来,200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84亿美元,是1978年的53.5倍。近5年宁夏累计进出口总额56亿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40亿元。
截至2005年,宁夏共在引黄、扬黄灌区建设移民吊庄基地24处,开发耕地83万亩,搬迁南部山区贫困农民32.8万人,就地旱地改水浇地安置8.4万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五年前的29.7万人减少到5万人左右。
2007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108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80元,与5年前比,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0.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210元,增长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