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的作用主要包括:
1. 提高土壤肥力。通过轮作,可以合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减少因连续种植而导致的土壤养分枯竭问题。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不同,轮作有助于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土壤肥力。
2. 减少病虫害发生。轮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和繁殖场所,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同时,轮作还可以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使一些专食性害虫或病原菌失去生存条件。
3. 改善土壤结构。轮作有助于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及微生物活性等,从而改善土壤结构。这是因为不同作物的根系分泌物会对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4.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合理的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地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轮作还可以减少连作带来的问题,如连作障碍等,进一步保证作物的高产优质。
综上所述,轮作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管理措施,它通过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等方法,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轮作和茬口轮作可以促进彼此的生产。轮作的基本功能如下:
1. 减少植物病虫害
农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特异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相应的伴生物或寄生虫,它们在土壤中有一定的寿命。如果同一作物连续种植,一些通过土壤传播的疾病会大量发生。抗病作物和易感作物轮作,寄主更替,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组成发生变化,不利于一些病虫害的正常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减少作物病害,提高产量的目的。
2. 土壤养分的平衡利用
不同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不同。例如,谷类作物吸收更多的氮和硅,但钙较少;豆类作物吸收大量的钙,但硅较少。因此,两茬轮作可以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片面消耗。
3.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肥力
轮作可以调节和改善耕层的物理条件。密植作物根系细密,数量多,分布均匀,土壤疏松。玉米和高粱的茬大,容易粗糙。深根作物和多年生豆科植物根系对底土有明显的松动作用。同时轮作利用豆科根瘤菌补充土壤氮素。例如,大豆每年可固定每亩6-8公斤的氮,为以后的作物提供了大量的氮营养。
大豆和玉米是最理想的轮作伙伴。如今,玉米价格不断下降,种植玉米的效益与种植大豆的效益相当,农民的种植意愿也相当。木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推广玉米大豆轮作种植模式,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内涵式增长。
如果你问农民兄弟,他们一般会说,“只种一种作物,地会累坏的。”
而事实真相是这样的:
我们都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而气态的氮N2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太大用处的,但是如果可以转化为NH3(氨),那么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肥料。植物急切地需要这些氮。但是很可惜,植物吸收氮大多数只能从土壤中吸收,空气中的氮是无法被大多数植物直接吸收和固定的,玉米就是典型的这种植物。不过,植物界有高手:大豆或者苜蓿就是植物界少有的具备固定氮的超能力植物。当大豆被收割之后,土壤中的氮的含量就会比种植前增多而变得更有“营养”。这时候,农民兄弟就会种上玉米,这些幸运的玉米便可以享用这些养料了。
轮作的实质,不是两种作物互惠,而是用大豆来固定氮元素到土壤中,供玉米吸收帮助高产的。对大豆来说,是替兄弟白帮忙,它自己没什么便宜好赚的。
一般人很少关注这个问题,很多人知道应该这么做,却从不求其究竟。你是个好学的聪明人,祝你在求知的过程中充满快乐!
这个主要是为了大豆更好的成长啊,所以才会轮作换茬。
这个是因为能够保持大豆种植的产量,也能保证它的质量。
因为大豆对土壤的营养消耗的比较多。会让土壤变得贫瘠。
耕地轮作补贴是一种农业支持政策,旨在提高耕地质量并促进粮食生产。2016年,农业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将原有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主要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其中,与耕地地力保护相关的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民,称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演变特征包括:
1. 在制度建设上,从点到轴再到面的升级,体现了从国家意识到政策规范,再到制度体系的转变。
2. 在空间维度上,从单一的法律规范转向了法律与其他治理手段(行政、经济、技术)的综合运用。
3. 在治理主体上,形成了政府、社会和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耕地保护的实施途径包括:
1. 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 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 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 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退耕还林条例》中的规定,强调生态优先,并提出了退耕还林的原则和具体措施。这些规定确保了退耕还林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保障了退耕还林者的权益。
以水土为主的农业生产称为“绿色农业”。绿色革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所提出的口号,目前是培育优质高产的作物良种,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粮食产量,改善人类由于粮食不足而造成的饥荒,同时也改善日益遭到破坏的环境。人口的剧增,使绿色农业的负荷已到了临界线,因而“蓝色农业”、“白色农业”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蓝色农业是指开发海洋水域的农业生产。丰富的海洋资源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第二粮仓”。如果把海藻加工为食物,年产量可相当于当今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5倍以上。
“白色农业”也称为“微生物农业”或“生物细胞农业”。所谓“白色”,主要是因为其生产过程没有环境污染,并要求在洁净的环境中生产。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农民就已懂得种豆可以肥田,土地休闲可以恢复地力,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并掌握了积肥、造肥、制酒、制醋、制酱等工艺技术,这都与微生物直接有关。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生物的作用更令人刮目相看。例如仅利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就能生产出2500~3000万吨的单细胞蛋白,可供20亿人吃1年;又如我国农作物秸杆每年有5亿吨,只要用20%的秸杆发酵变为饲料,就可获得相当于400亿千克的饲料粮,等于全国饲料用粮的一半。由此可见,“蓝、白农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