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茶油品牌 供应商 营销展会 代理加盟 茶油收购
首页> 苗木百科> 详情

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族饮食文化

绿色山茶油 2024-10-27 05:13 编辑:niming 92阅读

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族饮食文化

在我们印象里每天都是一日三餐,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了。但是在侗族地区确是每天食四餐,两茶两饭。茶已经深入到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了。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侗族文化吧!

一奇:杂异的食源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剽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

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范围广。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晴蜒、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皆可入坛腌醅。

(2)腌制方法巧。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时间长。腌菜可放2年,腌鸡鸭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鱼可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

您可能还喜欢:

白族古老的文化标志:白族刺绣

盘点藏族的节日文化大全

神奇的瑶族医学文化

白族信仰,你所不知的白族宗教信仰

桂林龙胜侗族有什么吃食习惯啊啊

侗乡大糯

龙胜侗族嗜食糯米饭,历来有生产糯米的传统习惯,历史上侗族地区的水稻生产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糯稻。龙胜侗乡喜欢种植荣帕白香糯,此糯禾适宜生长在山高水冷、长年蓄水的淤泥肥田里。它生长期稍长,禾杆较高,禾穗长,禾粒大,产量高。脱壳后米粒洁白饱满,米质优良。泡胀蒸熟后柔软香甜,口感舒适,凉后不硬,是上等的主食品,也是酿制甜酒和制作粽子、汤圆、糍粑、米花的极好原料。侗乡大糯是侗家珍贵的特产。

侗乡四宝

龙胜侗乡流传着“庖田姜,独境辣,宝赠烟,地灵猪嵬万万千”的歌谣。歌谣所唱的生姜、辣椒、叶烟、猪嵬,就是龙胜侗乡的名优特产。由于气候和土质适宜,加上人们的种养技术得妥,疱田的生姜,独境的辣椒,宝赠的叶烟,地灵的猪嵬,就是比其他地方优良。

鸭血粑

侗家人每逢杀鸭都做鸭血粑。制作方法是用盘子盛装一层干爽糯米,将鸭血均匀地淋在米上使之湿透沾连成块,待鸭血干后放入锅内煮熟,切成小块和鸭杂同炒,加配葱、蒜等佐料。

郎棒

侗族风味菜肴。春节杀猪时,用大糯拌猪肉,与瘦肉末拌匀,灌于洗净的猪大肠中,挂在壁上晾干,即成风味菜肴郎棒(壮族亦有此俗)。

白芋苗醋血鸭

侗族风味菜肴。杀鸭时用适量酸水与鸭血冲兑调匀备用。制作时将鸭肉切成小块(或取鸭头、脚、翅切碎),炒至将熟,加白芋苗焖熟。然后加醋血拌匀熟透,再加配鱼香草、紫苏、薄荷等佐料即成。其味香甜带酸,口感极佳,大开胃口(壮族亦有此俗)。

篝火烧鱼

侗家多在种晚熟糯禾田放养鲤鱼。农历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当所有的糯禾把快要剪收完毕时,主人都要邀请近邻的亲戚朋友来帮忙,共同吃烧鱼。这天.主人带糯饭篓、食盐、姜丝、酱油上山干活。先放田水,田水干了,禾把也剪完了。一些人拾干柴在田旁烧起熊熊篝火;一些人捉鱼,并从中选重约三四两的若干条鲜鱼,用刀破开洗净,里里外外用食盐拌姜丝搓匀,取来小根竹枝或树枝,一头从鱼口穿插到背脊,一头手提在已熄烟的炭火上反复烧烤,一直烧到鱼的表皮中焦黄,流油飘味为佳。这种烧、鱼肉质软嫩鲜美,香中带辣。

侗家肉串串

侗族村寨,大还建新屋,办喜事,集会议事,娱乐等活动,都要杀猪聚餐,除把内脏头脚切片煮熟端上桌下酒送饭外,余下净肉煮半熟切片,也用薄竹签串起来,每串五六片,重约半斤。每人一串,带回家去,让家人共享。

侗家蚂蚱菜

蚂蚱即蝗虫,每年农历九月,侗家人早出晚归忙剪收糯禾把,农忙快餐桌除了酸鱼肉片外,还增添一道叫蚂蚱菜的时鲜野味,送饭下酒。蚂蚱喜栖息在糯禾上。秋末孕卵,体肥、营养丰富。农忙期间,上山剪收禾把的男女老少个个腰系小竹篓,边剪收边捉蚂蚱。晚上,有的后生姑娘打火把或用手电筒照明在田野捉蚂蚱。既可改善农忙生活,又可灭虫除害保护农作物。

蚂蚱菜的烹调法:先把捉回的活蚂蚱放进热锅稍炒或用热水荡洗,使它退青变黄,去翅膀,用盐水或酱油浸透,凉半干。然后下锅用茶油炸酥脆,便可食用。它是招待远方客人野味之一(壮、瑶、汉族等也有吃蚂蚱菜的)。

巴石鱼

侗寨深山溪涧有一种奇特的小鱼,长不过二寸,大不过大拇指,体实无鳞,呈黑褐色。腹部扁开,腹鳝喇叭形,分泌粘液。因常粘贴于急水滩石头,故名巴石鱼。以附在石上的微生物及苔藓类为食料。巴石鱼,平时多栖息石底,很少游出。要想捉巴石鱼,撒网、垂钓均徒劳。当地群众根据它的习性进行捕捉:一人手执以竹篾为框架用麻线织成的捞绞伸入水底,用脚掀动上游的石头,巴石鱼受惊飘进捞绞;也有一人手执捞绞伸入水底,另一人用手移动上游较大的石头,巴石鱼惊逃飘进捞绞。捉回巴石鱼,先剖腹去内脏,后洗净搓盐,摊在灶口上烘干,珍藏起来。炒时先习茶油、姜片、嫩辣椒爆炒,再加水,拌葱花、蒜片稍煮,香脆可口,是侗寨待客佳肴美味之一(龙胜苗、瑶、壮皆有此俗)。

侗乡大糯

龙胜侗族嗜食糯米饭,历来有生产糯米的传统习惯,历史上侗族地区的水稻生产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糯稻。龙胜侗乡喜欢种植荣帕白香糯,此糯禾适宜生长在山高水冷、长年蓄水的淤泥肥田里。它生长期稍长,禾杆较高,禾穗长,禾粒大,产量高。脱壳后米粒洁白饱满,米质优良。泡胀蒸熟后柔软香甜,口感舒适,凉后不硬,是上等的主食品,也是酿制甜酒和制作粽子、汤圆、糍粑、米花的极好原料。侗乡大糯是侗家珍贵的特产。

侗乡四宝

龙胜侗乡流传着“庖田姜,独境辣,宝赠烟,地灵猪嵬万万千”的歌谣。歌谣所唱的生姜、辣椒、叶烟、猪嵬,就是龙胜侗乡的名优特产。由于气候和土质适宜,加上人们的种养技术得妥,疱田的生姜,独境的辣椒,宝赠的叶烟,地灵的猪嵬,就是比其他地方优良。

鸭血粑

侗家人每逢杀鸭都做鸭血粑。制作方法是用盘子盛装一层干爽糯米,将鸭血均匀地淋在米上使之湿透沾连成块,待鸭血干后放入锅内煮熟,切成小块和鸭杂同炒,加配葱、蒜等佐料。

郎棒

侗族风味菜肴。春节杀猪时,用大糯拌猪肉,与瘦肉末拌匀,灌于洗净的猪大肠中,挂在壁上晾干,即成风味菜肴郎棒(壮族亦有此俗)。

白芋苗醋血鸭

侗族风味菜肴。杀鸭时用适量酸水与鸭血冲兑调匀备用。制作时将鸭肉切成小块(或取鸭头、脚、翅切碎),炒至将熟,加白芋苗焖熟。然后加醋血拌匀熟透,再加配鱼香草、紫苏、薄荷等佐料即成。其味香甜带酸,口感极佳,大开胃口(壮族亦有此俗)。

篝火烧鱼

侗家多在种晚熟糯禾田放养鲤鱼。农历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当所有的糯禾把快要剪收完毕时,主人都要邀请近邻的亲戚朋友来帮忙,共同吃烧鱼。这天.主人带糯饭篓、食盐、姜丝、酱油上山干活。先放田水,田水干了,禾把也剪完了。一些人拾干柴在田旁烧起熊熊篝火;一些人捉鱼,并从中选重约三四两的若干条鲜鱼,用刀破开洗净,里里外外用食盐拌姜丝搓匀,取来小根竹枝或树枝,一头从鱼口穿插到背脊,一头手提在已熄烟的炭火上反复烧烤,一直烧到鱼的表皮中焦黄,流油飘味为佳。这种烧、鱼肉质软嫩鲜美,香中带辣。

侗家肉串串

侗族村寨,大还建新屋,办喜事,集会议事,娱乐等活动,都要杀猪聚餐,除把内脏头脚切片煮熟端上桌下酒送饭外,余下净肉煮半熟切片,也用薄竹签串起来,每串五六片,重约半斤。每人一串,带回家去,让家人共享。

侗家蚂蚱菜

蚂蚱即蝗虫,每年农历九月,侗家人早出晚归忙剪收糯禾把,农忙快餐桌除了酸鱼肉片外,还增添一道叫蚂蚱菜的时鲜野味,送饭下酒。蚂蚱喜栖息在糯禾上。秋末孕卵,体肥、营养丰富。农忙期间,上山剪收禾把的男女老少个个腰系小竹篓,边剪收边捉蚂蚱。晚上,有的后生姑娘打火把或用手电筒照明在田野捉蚂蚱。既可改善农忙生活,又可灭虫除害保护农作物。

蚂蚱菜的烹调法:先把捉回的活蚂蚱放进热锅稍炒或用热水荡洗,使它退青变黄,去翅膀,用盐水或酱油浸透,凉半干。然后下锅用茶油炸酥脆,便可食用。它是招待远方客人野味之一(壮、瑶、汉族等也有吃蚂蚱菜的)。

巴石鱼

侗寨深山溪涧有一种奇特的小鱼,长不过二寸,大不过大拇指,体实无鳞,呈黑褐色。腹部扁开,腹鳝喇叭形,分泌粘液。因常粘贴于急水滩石头,故名巴石鱼。以附在石上的微生物及苔藓类为食料。巴石鱼,平时多栖息石底,很少游出。要想捉巴石鱼,撒网、垂钓均徒劳。当地群众根据它的习性进行捕捉:一人手执以竹篾为框架用麻线织成的捞绞伸入水底,用脚掀动上游的石头,巴石鱼受惊飘进捞绞;也有一人手执捞绞伸入水底,另一人用手移动上游较大的石头,巴石鱼惊逃飘进捞绞。捉回巴石鱼,先剖腹去内脏,后洗净搓盐,摊在灶口上烘干,珍藏起来。炒时先习茶油、姜片、嫩辣椒爆炒,再加水,拌葱花、蒜片稍煮,香脆可口,是侗寨待客佳肴美味之一(龙胜苗、瑶、壮皆有此俗)。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标签说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