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用:
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第二,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第三,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第四,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第五,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第六,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组织体系,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第七,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第八,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九,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的战略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农业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了新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当前应抓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四化同步”几个关键环节。
重视质量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农产品供求关系依旧偏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凸显,体制机制创新亟待突破,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培育新的产业化经营主体。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从而有效整合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其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和安全高效化学投入品的研究,特别是在作物遗传育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良种优化培育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另一方面,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现推广主体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并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普及。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特别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科技素质、市场竞争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农民。应提高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大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优化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基层干部和行业能手等教育培训资源,强化对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打造立体化、复合式、多维度的现代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四化同步”是新形势下推动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工业化为经济支撑、以信息化为科技助推、以城镇化为空间依托,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首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集成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其次,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促进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涉农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城镇化的产业化引领、规模化带动效应以及在吸引资金、更新技术装备和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文明格局,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四,健全“四化同步”的体制机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着眼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