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三字经”夯实“三农”基本盘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重中之重,亦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扎实做好这项工作须念好“稳、保、抓”三字真经。
“稳”住农业基本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一是稳住粮食产量,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农田就是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二是稳住标准品质,利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挥好智能化现代农业,建设好1亿亩高标准农田。
三是稳住实际效益,依托信息化手段,利用好互联网销售渠道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实际收益。
“保”持农村新风貌。
美丽乡村,生态宜居。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建设美丽乡村与农业强、农民富有着紧密联系。
一是保持良好生态,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整治人居环境,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平衡。
二是保持绿色发展,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开发和整合农村资源,结合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三是保持文明乡风,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需要积极引导农民践行核心价值观,保持乡村文明新风尚。
“抓”实农民硬需求。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一个国家农业是根本,而抓好农业生产,就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农民种粮的实际需求。
一是抓实基础建设,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机械化生产替代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模式,农业的生产效率愈发提高,基础设备的落地、使用都成为农民的切实需求。
二是抓实政策引导,项目如何落地、资金如何筹措,面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村干部要当好农民的“讲解员”,不断强化政策保障,让农民种的放心、安心。
三是抓实脱贫巩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如何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如何让脱贫群众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让农民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之路上勇往直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必须有效衔接。
仓廪实,天下安。相信做好“稳、保、抓”,定能助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1、农业区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农业区域是农业生产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从生态经济的观点看,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客观存在的农业分布的实体,是认识农业地域分异现象的基础,既是农业区划的出发点,又是农业区划的归宿。其性质和特点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发展变化。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时,其性质主要属自然经济形态的生态适应区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性质的农业区域已被劳动地域分工和具有不同程度专业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区域所取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 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 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实例: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有长白山冰雪水灌溉。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热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