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是解放初期的。正式名称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以个体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半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以主要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纤运备简称“初级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的地区开始试悄逗办。1953年发展到15053个,参毁毁加的农户27.2万户。最多时(1956年1月),达到139.4万个,参加的农户1066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以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大量转变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全国75.6万个农业合作社中,还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6万个,到1957年仅存3.6万个。到1958年,就有人民公社出现了。(有关资料摘自网络)
根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第四十八条 农村亏答渗资金互助社执行国家有关金融企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设置销脊会计科举兄目和法定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
是不是人民公社呀?那是1958年开始的,到1984年废除的。
农业合作社:1956年底,人民公社'源空局:1958年
农业合作社的早期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小型合作、互帮互助的组织,其前提仍然是土地私有制,即土地是各家各户的,合作社只是在农忙季节调配劳动力.到后期,我国非理性发展农业合作社,所有制开始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雹让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亏弊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合作社:1956年底,人民公社':1958年
农业合作化在中国分三个阶段进行:
1. 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开始,以组织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2. 第二阶段从1954年持续到1955年上半年,此时初级社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和发展。
3. 第三阶段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直至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迅猛发展期。
农业合作化的意义深远: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实践,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耐芹革为核心,发起了一场深刻影响中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革命。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转折点,开启了一个现代化、开放、面向未来的新农村的尝试。尽管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但总体上,这一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并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不仅对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当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改造小农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从互助组向初级社的过渡,清晰地展现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趋势。互助组通常由少数农户组成,成员保持各自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劳档档动中行亩乱相互帮助,有的还进行技术分工。互助组是具有萌芽特征的组织。
农业合作化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动员和组织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合作化向集体化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进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为农业的稳定和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农业合作化也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因为机械化和化肥的广泛应用,有赖于农业合作化形成的大规模经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