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因为政策信号对调动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
2. 加大财政扶持。应将财政补贴增量有重点、有目的地投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甚至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补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下一步应继续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切实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设立专项保险,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提高保险额度。
3. 科技兴农,用科技武装头脑。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当前我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仍然较为欠缺。推行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培训范围。
第二、有机农业就是传统农业,发展有机农业是在走回头路。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人初次接触有机农业概念时最易产生的误解,也是首先必须澄清的事实。有机农业是由一些科学家、哲学家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生产健康的作物和食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世界经历了“石油农业”带来的能源、环境和仪器安全危机之后得以大力提倡和发展并超越现代农业思想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它只有在生物学、生态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协调起来才能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之后才可能得到认同和推广。因此可以说有机农业是人们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而不是复古和倒退。有机农业拒绝使用农用化学品,但决不是拒绝科学,相反它是建立在应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知识,应用现代农业机械,作物品种,现代良好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和水土保持技术,以及良好的有机废弃物和作物秸杆和处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实践。人们听到作物生产力不用农药、化肥就觉得不可思议,正是现代农业过分依赖化学和工业技术,忽略了环境和生态的体现。
第三、有机方法种植的作物产量肯定比现代种植的产量低。应该承认,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立期间(有机转换期间),有机作物的产量通常会比常规作物的产量低。但从长远来看,一旦建立良性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生产的作物产量并不一定会比常规作物产量低,整个有机体系的生产力一定高于常规体系的生产力。而且产量高低也是一相对的概念,通过超过系统可承受的外部物资的投入来获得过高的产量并不是有机农业追求的目标。
第四、有机农业和作物品质低、营养差。现在人们通常认为,由于在有机农业生产中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作物在生长中营养元素供应不够,因此作物长势肯定不好,产品质量肯定差。有机农业强调种植业的平衡,以及有机生产体系内养分的循环和补充,通过有机生产措施培肥土壤肥力,建立待续的作物营养物质供应体系。因此一旦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成,并形成良性循环,作物在生长中可以从系统中获得充分的完全营养,而常规作物生产通常仅重视少数几种营养元素的供应,一些作物生长的必需营养物质难以得到补充,导致产品的口味和营养不好,因此有机种植的作物品质不会比常规的作物差,相反有机生产的产品其口感好、味道正是人们的普遍常识。
第五、有机食品一定是无污染,不含化学残留物质。食品是否有污染物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不含任何污染物质的食品。随着高精密分析仪器的检测限的提高,自然界中即使再优质的食品,也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污染物质应该说,有机食品中污染物质的含量比普通食品低。但有机食品并不是绝对无污染。强调有机食品的无污染特性,仅会导致人们过份重视对环境和终产品的污染状况的分析,而忽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
第六、有机农业生产仅仅是简单地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使用。为了替代化肥,在有机生产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肥。如果不注意有机肥和科学施用方法和用量,例如过量使用或过多使用时间不恰当,其后果不仅要影响作物的生长,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使作物易受病虫害和危害,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第七、有机农业劳动力投入多,成本高。应该承认,有机农业所需的劳动力投入要比常规农业投入多得多,特别表现在利用农业废弃物时的劳动力投入。有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了农业系统的废弃物,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小了社会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所花费的费用,减轻了由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社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人们在计算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投入时,往往忽视了这些投入的真正价值。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却受到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农民对待科技意识差。农民的文化素质不同,其科技意识也不同。与文化素质低的农民相比,文化素质越高的农民科技意识越强。他们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等各种渠道最先接触农业新技术;并能把农业新技术与现有的生产经营项目相结合。相反,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科技意识,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
农民学习、运用科技能力弱。学习科技能力受文化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农民所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为低下,其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较差。尤其是学习复杂技术或需要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的技术的能力更差。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实现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重要支撑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何种途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技术培训。农民是科技成果的使用者,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培训是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成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各级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深入田边地角手把手地传授科学技术,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户,充分发挥这些二传手的示范作用,使广大群众真正掌握科技致富的本领。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投入,化解试验风险,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政府是科技投入的引导主体,为此,政府应逐年增加对科技的投入。通过政府配套服务启动、资金补助促动、奖励引导推动,同时,政府还应鼓励社会组建各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向社会集资。金融部门应兑现在科技开发贷款上的优惠政策。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强化农民教育。政府要以农民为对象,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鼓励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自学成才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农业技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使农民从中得到得到实惠,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