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与“三秋”是江南农民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定下的两个重要农事活动时期。它们分别代表了夏收、夏种和夏管的繁忙阶段,以及秋收、秋种的时段。三夏,始于每年5月底,至6月中旬,主要任务是抢收麦子和油菜,以及适时播种水稻,以确保丰收。这个时期的农田活动在郊区尤其关键,如今由于种植量减少,其重要性已不如从前。
而“三秋”则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主要涉及水稻的收割、麦子和油菜的种植,以及田间管理。由于此时是主要作物的收获期,有“大富十月朝”的美誉。然而,随着种植粮油作物的收益下降,“三秋”的概念也逐渐淡化。
“三抢”这一概念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当时郊区普遍种植双季稻,从7月下旬开始至8月中旬,农民们需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并进行管理。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双季稻的种植逐渐减少,“三抢”便不再是常规农事活动。
揭示夏日农事三大篇章:三夏、三秋与三抢
在广袤的田野上,农事活动如四季的交响乐,三夏与三秋便是其中最为激昂的篇章。它们是农人与自然紧密合作的象征,一年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农事节点。
“三夏”,夏之序幕
从每年5月下旬,麦浪滚滚的“夏收”拉开了序幕,农民们争分夺秒地收割油菜,如同抢夺黄金时刻的龙口夺食。紧接着,水稻种植的“夏种”紧随其后,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而“夏管”则是呵护稻田,确保稻谷茁壮成长的辛勤付出。
“三秋”,秋之丰收
而当10月下旬,稻香四溢的三秋到来,农民们又投入另一场忙碌,抢收水稻,适时播种油菜,同时细心照料田间作物,这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决定全年收成的关键时刻,被誉为“大富十月朝”。
“三抢”,岁月的痕迹
在过去的六、七十年代,双季稻的种植催生了“三抢”,农民们在酷暑中抢收、抢种、抢管,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紧张与效率。然而,随着农业结构的变迁,“三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精神依然烙印在农人的劳作中。
三夏、三秋、三抢,不仅是时间的精准划分,更是农人对土地的深情告白。它们见证了农业的兴衰,承载着农民的辛勤与期待,每一个夏、每一场秋、每一次抢,都是丰收的序曲和保障。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夏季的三夏、秋季的三秋,以及那曾经的三抢,都凝聚着农业的智慧与坚韧,是农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这些,我们更能理解农民的辛勤付出,珍视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