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谋信)
海桐〔Erythrina indica Lam.—E.uariegata Linn.var.orientalis(L.)Merr.〕别名刺桐、青桐木、鸡公树、刺青桐木。为豆科大乔木。主产湖南、浙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以树皮或根皮入药,叶、花亦供药用。树皮含绿刺桐碱、海帕刺桐碱、甜菜碱、胆碱等。此外,还含有海桐灵碱,氨基酸和有机酸。种子含有机酸,另含下箴海桐碱。叶含网状番荔枝碱、消旋斯库来碱等。据试验,海桐皮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皮:味苦,性平。有祛风湿、通经络、消肿止痛、杀虫之功治风湿痹痛、牙痛、疥癣、痢疾。叶治小儿疳积、蛔虫。花治金疮,止血。
海桐皮同名异物的种类较多,除豆科的刺桐入药外,五加科植物刺楸〔Kab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朵椒(Zanthoxylum molle Rehd.)和木棉科植物木棉〔Gossampinus malabarica(DC.)Merr.]等的皮也作海桐皮用。本文介绍刺桐的栽培方法。
一、形态特征
株高5—15m。树干具乳房状锐刺,树皮薄,灰色;小枝绿色,有圆锥状利刺,2—3年后脱落。三出复叶,互生,或簇生枝端,小叶宽卵形至菱状卵形,顶生或侧生,嫩绿色,无毛,下面有时被白粉,小叶柄的基部有腺点2个。总状花序,顶生,花多而密集,花萼佛焰苞状,花冠鲜红色,蝶形。荚果梭形,串珠状。种子暗红色,肾形(图19—8)。
图19—8 海桐形态图
1.营养枝 2.花序
二、生物学特性
海桐广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根力强,多生于山地、村旁和路旁,也常作行道树栽培。春季当月平均气温18℃以上时,开始萌动生长。抽枝力强,如将枝条回截,能促进下部侧枝分生。花期3—4月,花先于叶开放,群体花期约25天左右。果期6—7月。深秋开始落叶。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在年平均温度20.1℃,1月份平均温度8℃以上,降水量1100mm以上的地区均能生长。性喜阳光,以向阳地栽培为宜。对土壤要求不严,伹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以向阳、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宜。苗床的整地,须深翻细耙,并按畦宽1—1.2m,畦高20cm,沟宽25cm作畦。为防积水,畦面应呈龟背形。定植场地多行穴垦整地,即在定植前一月,按株行距4×4m挖穴,穴径30cm,穴深40cm,然后,在穴中填入腐熟的有机肥或肥土,以待定植。
(二)繁殖方法
多用扦插繁殖。其插条应选择生长旺盛,树形整齐,抽枝力强,无病虫害的壮年树上的枝条。此外,为培养和丰富扦插材料,也可在头一年的休眠期,结合整枝修剪,为控制树冠向高处伸展,将其生长过旺的枝条进行回截,促进多分侧枝。
扦插多在春季2—3月进行。即选1—2年生的健壮枝条,截成长约25cm,具3—4个芽的小段,再按行距12—15cm,株距8—10cm插于苗床,深为插条长的3/5—2/3,地上部分应有1—2个壮芽。插后保持床土湿润,约30天生根。成活后,注意中耕除草,并在5月、8月和10月各追肥1次。
(三)定植
春季于萌芽前定植。定植前,先将定植穴中的肥料与土壤拌匀,整松整细。起苗时,苗木应适量带土。其余,参照郁李的定植方法。
(四)田间管理
成林前,如套种了其它作物,可结合套种作物的田间管理,做好中耕除草和排水灌溉工作。每年追肥2—3次,即分别在萌芽前、夏季和休眠前进行,以氮肥为主,钾、磷肥为辅。成林后,一般不单独进行中耕除草,中耕可结合施肥进行。施肥1—2次,分别在取皮后和休眠期进行,以沟施为好。即在施肥前,在距主干50cm处,开挖宽50—70cm的环沟(沟深以不损伤土表根系为宜),施肥后,再以开沟时的原土盖肥。每株用肥量,人畜水肥15—20kg,厩肥为40—50kg。
(五)虫害及其防治
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 为害叶片,使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扩展后全叶黄褐失绿,直至干枯脱落。防治方法:(1)冬季清洁田间,破坏越冬场所;(2)发生期喷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20%双甲脒1000倍液,半月一次,连喷数次。
四、采收与加工
海桐栽后8年左右,便可剥取树皮。剥皮通常于夏、秋二季进行。有剥取干皮、砍枝剥皮和挖根剥皮三种方法。剥后,刮去灰垢,晒干即得。以皮薄、带钉刺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