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是自然所能给我们准备的最公平最珍贵的礼物。——蒙田
2、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 ——亚美路
【养生歌谣】秋季养生歌 秋气肃杀天气凉,注意保健不悲伤,早睡早起精神好,科学锻炼保健康,散步慢跑正合时,登高远眺心宽畅。虽凉未寒可耐冻,坚持冷浴身强壮。减肥秋季是关键,注目蓝天调心境。养生宜行咽津功,室内布置应清爽。 【养生歌谣】“常”字歌 美好时光心常忆,美丽风景心常游,舒心春酒心常饮,舒心诗歌心常吟,宽怀知友心常聚,宽怀笑声心常开,抒情琴声心常合,抒情民乐心常听,
【养生歌谣】中医保健就要诀(一)大脑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日搓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 【养生歌谣】中医保健就要诀(二)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安心静坐延年寿,调身调息加调神。【品茶】 谁知双目老来花,万物忽然蒙薄纱。忍辱终须推走狗,耐饥毕竟血寒鸦,东观江面漫天舞,西眺山头满树霞。病愈原缘涵养好,阳台摇榻品清茶。
【难得糊涂】 人太精明岂吉乎?得糊涂处且糊涂。三焦紧逼陈忧扰,双股轻敲宿毒驱。取嚏升阳强肺腑,摩经坠步健肌肤。老年朋友闻之喜,如获深山寻宝图。
【调和阴阳】 宁行徒步不行车,少食膏粱多食蔬。自疗应从经络始,养生当学气功初。有经自愈婴儿体,无水可驱疾病鱼。平日起居应改革,阴阳调节此心舒。
【度秋闯四关】 秋季谨防干燥症,润肺养阴少活动。秋风萧瑟多忧愁,情志畅达赏秋景。秋风劲吹呼吸道,预防感冒避寒冷。胸闷气短莫大意,心脑血管易得病。
【勤动双脚保健康】 木槌轻轻击脚心,提神醒脑促血循。顺逆时针转脚踝,消除疲劳提精神。俯卧
【养生歌谣】住 住所有鱼兼绿化,忌养犬猫防咬抓。开窗通风空气佳,家具无尘长洗摖。不可无报无书架,厅堂有字且有画。室曾风雅何须大,爽悦精神是我家。
动 动手动脚更动脑,身手敏锐智商高。勤做家务不辞老,奉献社会不图报。读读写写心情好,剪剪贴贴学到老。一身动则浑身矫,多动遐龄乐逍遥。
趣 情趣养生不闲话,兴致盎然添欢乐。活得滋润修养高,挥毫临泄喜泼墨。评古论今有卓见,琴棋雅兴暖心窝。桑榆晚景镇灿烂,日子胜似神仙过。
七乐歌 3、动中取乐 三山五岳任我行,青山绿水融我情。春风为我送情感,神州大地留我影。4、助人为乐 浩浩正气贯长虹,铮铮铁骨似英雄。助人为乐行善事,峥嵘晚节夕照明。
【冬季健身调气歌】饭后摩腹助胃气,周身拍打除湿气。吐故纳新添生气,颠踵抖体消病气。顽童桩发长灵气,全身干浴逐淤气,安步当车村精气。
【养生最佳时间】洗澡睡前一点钟,傍晚锻炼最适应。最佳睡眠时子午,饭后一时茶润喉。牛奶睡前两点钟,水果饭前一时用。身晒太阳早八点,下午四点也可行。
【清晨五动】醒后伸懒腰,呼吸哈哈笑。居高远眺望,四方都看到。双手摖面部,上重下轻巧。
【常读书报防衰老】勤学多思善动脑,激活代谢脑细胞。为了增强记忆力,常读书报键头脑。书报之中谈养生,坚持学习部衰老。增长知识心愉悦,发挥余热乐逍遥。
【心宽可长寿】思想充实信心增,生命活力靠运动。与人为善道路广,环境优美心宽松。自我调节忧变喜,难经顺念迎春风。纯洁无暇少忧虑,积极向上不生病。豁达乐观心坦然,舒心愉快可长
1.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文化的形成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 、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儒、道家思想与茶文化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而道家倡导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主张重生、贵生、养生。而茶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正与其天人和一的思想相吻合,将其融入茶道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道茶流派。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物我玄会”的哲学精髓!
佛教与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
2.
中韩茶文化交流与比较
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就对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作一简要回顾,并对两国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比较。
一、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可能是最早的)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可靠的历史记载,不会晚于新罗统一三国时期,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韩国茶礼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形成独特的形式与内涵,与中、日茶道鼎足而三。 近十多年来,中韩茶文化的交流更是异常活跃,极为频繁。 下面分三国、新罗统一、高丽、朝鲜、现当代五个时期来回顾中韩茶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