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专业化不包括:农业产品专业化
知识拓展:
农业专业化是农业生产分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地区专业化、生产单位专业化及工艺专业化。地区专业化是指某一地区专门生产某一种或某几种农产品。某地区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某种作物,就要充分利用其自然条件,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生产单位专业化是指某个生产单位专门生产某种作物。如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取得比较好的地区建立起来种粮专业村、养猪专业户等。工艺专业化又称分段专业化或作业专业化,是指一个生产单位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
如北京鸭的生产,某个单位专门繁殖种鸭,某个单位专门饲养,某个单位专门产蛋,某个单位专门育肥等。农业专业化能够充分利用自然、人力、物力资源,因而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产生和发展农业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标志,它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生产是自给半自给性的,即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要生产出供自己消费的全部或大部分物质资料,因而这种生产只能是“万物俱全式”的。
资本主义侵入农业以后,农业中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这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不再是或主要不再是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消费,而是为了或主要是为了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消费,于是自给半自给性的农业生产转变成为大规模的商品经济。
与此同时,农业中的社会分工也日益发达,生产者之间越来越要求相互交换产品,农产品也就越来越多地作为交换价值来生产。社会分工越发展,商品经济越兴旺,个别地区或个别生产单位的生产内容越趋向单一,农业专业化水平越高。
所谓推进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其实质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单个农户既要管生产,又要从事运输、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既要培育良种、防治病虫害,又要跟踪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这样一种小而全的经营方式,无论如何是难以提高生产效率,抗拒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只有开展专业化协作,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单个农民互相联结成有力的群体,获得协作的生产力,才能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 推进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并非意味着取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回到过去集体化耕作的老路,而是要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
农业的社会化与专业化协作(譬如“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农产品能很轻松的进入市场,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
1、便于机械化生产 2、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提高农业商品率
1、工业部门能向农业提供必需的物质技术装备。
2、为农业服务的产业要配套发展,以满足农业专 业化生产的各种需要。
3、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应当大体一 致,以便充分发挥专业化生产的区域优势。
4、具有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技术力量。
5、保证专业化产区农民生活消费所需的各种农产 品的供应,使农民彻底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 和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