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太阳移达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地球赤道上,形成昼夜等长。农谚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之说。秋分的另一层含意是处于秋季90天之半,成为名副其实的秋分。以秋分晴、雨作为后期天气的谚语有“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日晴,万物不生”“秋分有雨,寒露有冷”“秋分有雨来年丰”等。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平均气温都降到22℃以下,先后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势力不断增强,因此,人们就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感觉。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为18—21℃,降雨量时显减少,只有50—60毫米,应着重防止晚稻的秋季低温危害,最好的办法是采取日排夜灌的措施。
夏 [ xià ]
1.释义:
(1)一年的第二季。
(2)中国朝代名。
(3)指中国。
(4)姓。
2.组词:
(1)夏季[xià jì]
见夏天
(2)消夏[xiāo xià]
避暑;用消遣方式度过夏季
(3)歇夏[xiē xià]
犹歇伏。
(4)夏令[xià lìng]
夏季的节令、气候
(5)夏侯[xià hóu]
复姓
3.造句:
(1) 在自己度过的知青岁月里,“三夏”大忙季节,也是我们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时期。
(2)三夏尔斯展示了与丹麦河流源头的距离并不遥远的老包马大桥。
(3)小暑时节气温热,北方小麦始收割。三夏工作忙期间,防病虫害不迟疑。打碾入库需抓紧,防涝抗灾不能停。朋友赶时来注投,一年汗水寄丰收。祝小暑健康!
(4)在“三夏”和“三秋”期间,两茬平作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机具的优化配备需求尤为迫切。
(5)三夏尔斯头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英国的柴郡,斯塔福德郡和德比郡在这里交接,它是这三郡的交界处。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
气象专家介绍说,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