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泰兴机场,只有扬州泰州机场,在江都区的丁沟镇内 ,大桥到机场打的过去,没多远
好。根据查询江都日报显示。
1、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迈上1200亿元新台阶,位居全市第一,实际增长百分之八。
2、全区农业生产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6.6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收”,工业经济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现平稳增长。全年工业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分别突破1400亿元和44亿元,总量均列全市第一。
你好,当然要门票还不便宜,一百多。
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沿江经济开放带的北侧,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市南北,运河大桥、湖区漫水公路和高邮、珠湖船闸连接运河东西。全市总面积达196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8平方公里,人口83万,市区人口15万。辖19个镇,1个回族乡。因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经济发达、交通便捷、商业繁荣、人文荟萃、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现正在建设成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
■人文历史
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历史悠久,人文景点众多,现在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文化遗址和古盂城驿等59处名胜古迹。被考古界称为江淮史前文化明珠的龙虬庄遗址的成功发掘将高邮历史从5000 年上溯7000年前。明代洪武8年始建的盂城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高邮历史的深厚底蕴培育了宋代词人秦少游、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现代古生物学家孙云铸和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等众多人杰,也融汇了他们的人文风采。
■ 自然条件
气候:高邮位于北纬32 °47′,东经119 °25′,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平均风速3.6米/秒;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1030毫米,年平均气压1016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67%,无霜期为217天。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光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
地质:高邮市境内土地平坦, 地面标高一般在2-3.3米之间(青岛标高)。土质主要为粘土,土层较厚,地耐压力8吨/平方米,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一般建筑无需打桩。
水文:正常设计水位1.4米,最低设计水位1米,最高洪水位3.6米,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水位4米。
资源:全市境内河湖交错,资源蕴藏丰富,碧波荡漾的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盛产60多种鱼、虾、蟹、贝、莼菜、 芦苇等动植物。具有千年饲养历史的高邮麻鸭为全国三大优良鸭系之一,高邮咸鸭蛋已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高邮双黄鸭蛋更是享誉海内外。
■ 经济状况
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全市工业企业3000多家,已形成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机械、轻工、纺织、化工、建材、电子等为主、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摩托车、发动机、水泵、石油机械、环保设备、系列电机、电动工具、电线电缆、新型电光源、电子元器件、医药、化工、服装、棉纱、丝绸、箱、包、 鞋、粮油食品等一大批拳头产品畅销国内外,化肥、水泥、钢材、建材已具备较大的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独具特色。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素称“鱼米之乡”。形成了粮、棉、油、猪、兔、禽、鱼、虾、蟹、林、蚕、果、菜等综合发展的格局。近年全市粮食产量62万吨,皮棉产量0.8万吨,油料产量3.8 万吨,水产品产量9.5万吨,蚕茧1.7吨,皮棉产量0.8万吨,油料产量3.8万吨,水产品产量9.5万吨,蚕茧1.7吨,林业覆盖率达15%。高邮麻鸭、高邮咸蛋、松花蛋、秦邮董糖、珠光大米、秦邮醉蟹等名优产品闻名遐迩。近年来,高邮相继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水利建设、粮棉生产先进单位。
第三产业发迅速。传统的餐饮服务、商业贸易等三产业不断提升扩大,新兴的电子商务、中介服务、房地产开发、连锁经营、旅游等方兴未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对外开放日趋加快。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全市各类利用外资项目上百家。高邮对外贸易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目前已形成一批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机电、服装、丝绸、轻工、工艺、建材、化工、医药、农副产品等400多种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宜陵镇常住人口2.5万人。
宜陵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中部,通扬运河之畔,328国道、233省道穿境而过。地理坐标为北纬31.3°,东经119.5°。宜陵镇总面积59.8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625公顷,镇区面积3.8平方千米。
宜陵镇位于江都区中部,通扬运河之畔,328国道、233省道穿境而过。地理坐标为北纬31.3°,东经119.5°。 全镇总面积59.8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625公顷,镇区面积3.8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3个社区,292个行政组,人口5.3万人,镇区常住人口2.5万人。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工农业总产值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实现财政收入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比上年净增加83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