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业提供丰富多彩的动植物遗传资源,满足农业生产对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需要;改进或者完善原有技术方法,从而提高效率;改进或者创造某种产品,以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而根据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同,可分为以经验为基础的创新和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创新。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单产提高质量
1、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单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为农业提供丰富多彩的动植物遗传资源,满足农业生产对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需要;改进或者完善原有技术方法、路线、技巧,从而提高效率;改进或者创造某种产品,以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
2、广义的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将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引发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扩散等一系列涉及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活动等相互关联的综合过程。而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指农业新技术的发明或新技术的研发过程。
3、根据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同,可以分为以经验为基础的创新和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创新,其中以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是指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和试验、研究进而形成的创新,这种创新在传统农业中比较多。
4、以科学原理和理论指导下的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可以带来重大的技术创新,产生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创新。
二、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1、特点
(1)农业技术创新的难度大,周期比较长,而且效益比较高。
(2)而重大的农业技术创新经常伴有组织创新。
(3)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列过程,由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子系统组成。
2、意义
(1)农业技术创新保障了人民生活的基础稳定。
(2)保障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更好的追求精神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
(3)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改变了基层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了农业人民的生活条件而且提高了人民的收入。
林佳蓉在农业生产领域采取一系列举措以实现稳定发展。
首先,强化粮食生产支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单产,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奖励资金,优先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开发,以推动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同时,建立产销区联动机制,确保主产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种粮农民的合理收益。
其次,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经济作物,如油料、棉花、糖料、马铃薯等,推进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扶持优质大豆和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以及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加强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
在畜牧水产养殖方面,通过市场调控和保险机制保障产业发展,如稳定生猪产业、扶持标准化奶站建设,扩大规模化养殖场投资,加强良种工程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强化水生资源保护。
在食品安全方面,严格全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制定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实行严格的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
在进出口调控上,建立高效灵活的机制,协调内外贸易,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优化信贷政策,促进农业跨国经营,并严格执行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
扩展资料
林佳蓉,国内知名女艺人。
里则镇以其广阔的农业基础闻名,到1997年底,该镇拥有耕地面积79,856亩,平均每人拥有1.82亩土地。以粮棉为主的农业生产是其核心业务。在坚持“稳定粮棉,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原则下,里则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发展特色农业。
近年来,里则镇逐步转向多元化农业发展,逐渐增加果树和蔬菜的种植。1991年,粮田面积达到30,008亩,粮棉瓜菜果全面采用地膜覆盖、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化控和微肥激素等先进技术,新品种的小麦、玉米和棉花也得到了全面更新。此外,还推广了小麦精播、玉米指标化栽培以及棉麦、棉瓜、棉薯、粮菜等作物的间作套种技术,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
尽管1991年至1994年间,粮食总产量达到3,356.1万公斤,单产916公斤,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然而,连续的自然灾害对该镇农业产生了影响,如1994-1997年的洪涝干旱和黄河断流导致玉米产量连续下降。但里则镇通过科技和调整策略,单产在1991年后超过400公斤,1997年总产量达到1,900万公斤,人均小麦占有量超过400公斤。
蔬菜产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通过延迟栽培和冬暖式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果园和桑园规模扩大,还建立了万亩蔬菜基地。此外,里则镇还建立了阔叶菜批发市场,建立起连接京、津、沪、辽、沈等城市的农产品快速通道,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扩展资料
里则镇位于滨州市西郊,南靠黄河,西临惠民,220国道在镇政府驻地横穿东西,耕地面积7.98万亩,辖4 个管理区,97个行政村,人口4.5万,其中男22528人,女22542人,非农业人口1772人,是滨州市典型的农业大镇。里则镇每年冬春和重大节日都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龙灯、旱船、高跷、戏曲演唱等活动内容健康向上、绚丽多彩,群众文化活动热情很 高。1991年以来,全镇举办物资交流会5次,每年都邀请吕剧团、京剧团、歌舞团、杂技团等到会公演,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1992年,被地委行署命名为“社会文化先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