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诊断鉴别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及职业对协助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若同时有本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如波状热、睾丸炎等,则诊断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脓液等培养的阳性结果为确诊的依据。
凝集试验(或ELISA、补结试验等)宜月逐周测定,高效价或效价成倍升高者有诊断价值。慢性患者凝集试验阴性时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试验,为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确疾病是否活动,则可作2-ME试验。
【鉴别诊断】
本病的急性期易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疟疾、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与各种骨和关节疾病、神经官能症等下鉴别。
布鲁菌病治疗
一急性感染
1.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的补充,给予足量维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状,但必须与抗生素合用,疗程3~4天。有认为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长期有睾丸肿痛者,均有应用激素的指征。
2.抗菌治疗利福平对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多四环素(doxycycline)200mg/天,疗程6周,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案。羊、猪型感染者以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为宜,一般采用二个疗程,每次间隔5~7天,每一疗程为3周。四环素每日剂量为2g,4次分服。发热一般于用药后3~5日内消退,此时剂量可减为1.5g。链霉素的每日成人剂量为1g,分2次肌注。单用四环素的复发率为305,合用时可降至10%。SMZ和TMP合剂对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对四环素过敏者、孕妇等可以采用。疗程宜为4~6周,过短易有复发(复发率4%~50%)。链霉素也需同用,成人剂量每日1g,分2次肌注,疗程3周。
二慢性感染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有一定疗程,但四环素的疗程应延长至6周以上,链霉素以4周为宜。对脓性病灶可予手术引流。
布氏杆菌骨髓炎应予彻底清创,辅以长期抗菌治疗,除四环素及链霉素外,亦可试用氯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疗程。脊柱炎或椎间盘感染一般无需外科引流。关节炎患者偶需作滑膜切除术。
布鲁菌心内膜炎宜用四环素治疗,疗程2~3个月。链霉素6周。四环素亦可与庆大霉素复方SMZ联合治愈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疗常需换瓣。
菌菌疗程已沿用20余年,静脉注射,首剂为25万个菌体,以后依次为50万、125万、250万、500万、1000万、2000万、5000万、7500万、1亿、1.5亿。每次注射后引起短暂的发热有效。禁忌证为:活动性且肺结核、风湿热、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布鲁菌病并发症
有心内膜炎、心包炎、脑膜脑为、脑膜炎、脊髓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子宫内膜炎等,个别病人可发生失语、瘫痪、听力减退、耳聋、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肾炎、肾盂肾炎等。妊娠患者发生流产者约占1%。
布鲁菌病预后预防
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仅10%~15%病例的病程超过6个月。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2%~3%,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几膜炎、严重中枢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遗传关节病变、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
参考资料:
布鲁菌为一不活动、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形成。该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布鲁菌仅产生内霉素,对实验动物具一定毒性。, 布鲁菌自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出现,被吞噬的牛型细菌可部分被杀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杀。存活的 布鲁菌随淋巴液到达到局部淋巴结。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数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灭,或在淋巴结中生长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当病菌增殖达到相当数量后,即冲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循环,此时可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状。, 病菌进入血循环后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后中网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循环而导致复发。发热呈波状型(故本病又称波状热)。, 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样,其发病机理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 布病的发生发展乃甚为复发,一则与菌血症、毒血症、变态反应有关,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难治。
布鲁氏杆菌病的为害及其防治 发布时间: 2004-12-9 10:12:26 信息来源: 布鲁氏杆菌病是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布鲁氏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无芽胞,抵抗力和其他不能产生芽胞的细菌相近。1%来苏尔或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均可杀死。直射阳光0.5—4小时杀死。在干燥的土壤内37天死亡,在冷暗处、胎儿体内可活6个月,在粪水中的存活力很强。 布鲁氏杆菌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杆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会有布鲁氏杆菌。布鲁氏杆菌感染的睾丸炎精囊中也有布鲁氏杆菌存在。这种情况对于种公畜显得更为重要。此外布鲁氏杆菌还可随粪尿排出。 布鲁氏杆菌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即摄取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但经皮肤、结膜、交配也可感染,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此病。 该病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常发生在第6—8周,流产时分泌物为灰白色,流产后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恶臭分泌液,1—2周后消失。早期流产的胎儿产前多已死亡,后期生产的犊牛体弱不易成活。已流产过的母牛如果再流产,一般比第一次流产时间要迟,且易引发胎衣滞留,引发子宫炎,长期不育。如流产不发生胎衣滞留,则病牛迅速康复,又能受孕,但以后可能再度流产。公牛常见的是睾丸炎,睾丸肿大疼痛,触之坚硬。布鲁氏杆菌病还可造成关节炎,常见于膝关节和腕关节出现跛行。有时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 羊:发病症状与牛相似但不如牛明显。母羊的流产发生于第3—4个月。公羊发生睾丸炎及附睾炎。其他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 猪:流产多发生于妊娠期满,即早产。早期流产常不易发现,因母猪常将胎儿连同胎衣吃掉。流产后胎衣滞留现象少见,子宫分泌液8天内消失。少数情况因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公猪常见睾丸炎及附睾炎,全身发热,局部疼痛不愿配种。较少见的症状还有患猪皮下脓肿、关节炎、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变时,还可发生后肢麻痹。 发病后的病理变化 牛: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而杂有出血点。绒毛部分贫血发白黄,或覆有灰色或黄绿色纤维蛋白或浓液絮片,胎儿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粘液絮状物,胃肠和膀胱的浆膜下面有点状或线状出血。脐带呈浆液性浸润、肥厚,胎儿和新生儿有肺炎病灶。母牛乳房实质性坏死,间质增生。公牛睾丸和附睾有炎性坏死小结节,是结缔组织增生所致。 羊:与牛的剖解变化大致相同。 猪:胎衣绒毛膜充血,有时水肿或有出血点,还可能覆盖一层灰黄色渗出物。睾丸和附睾在实质中有豌豆大或更大的坏死或化脓灶,其中可能已有钙酸盐沉积。有时精囊发炎、化脓性腱鞘炎和骨液囊炎。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畜群、消灭疫点的布鲁氏杆菌和培养健康幼畜三个方面。 1.加强检疫提倡自繁自养,不从外地购买家畜。新购入的家畜,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并做两次布鲁氏杆菌检疫,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每年配种前,种公畜也必须进行检疫,确认健康后方能配种。养殖场每年需做两次检疫,检出的病畜,应严格隔离饲养,固定放牧地点及饮水场,严禁与健康畜接触。 2.定期免疫在布鲁氏杆菌病常发地区的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预防注射。在检疫后淘汰病畜的基础上,第1年做基础免疫,第2年做加强免疫,第3年做巩固免疫,从而达到净化畜群的目的。 3.严格消毒对病畜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及各种饲养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进行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处理。病畜的皮,用3—5%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方可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4.病畜处理病畜以淘汰为宜。确需治疗者可在隔离条件下进行。对流产伴发子宫内膜炎或胎衣不下,经剥离后的病畜,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洗涤阴道和子宫。严重者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5.培育健康幼畜50%以上的隐性病畜,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用健康公畜的精液人工受精,从而培育健康幼畜。幼畜出生食初乳后隔离喂消毒乳和健康乳,经检疫为阴性后,送入健康群,以此达到净化疫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