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茶叶已经成为湖北各地大力推广的一大特色产业,全省围绕茶产业的从业人员有600余万人,全省茶叶每年的直接产值80亿元,相关产值240亿元。然而,在这些光鲜数字的背后却是许多尴尬的事实。
湖北茶叶种植面积有410万亩,仅少于云南,位居全国第二位,但是产量与产值只占到全国的第3与第5位。
湖北规模以上的茶企有5000多家,但是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茶叶企业只有2家,超过亿元以上的茶叶企业只6家,只到如今,湖北还没有驰名全国的茶叶品牌。
种植面积与产量、产值不匹配,一个很大原因是湖北省种植的茶叶树良种率不高。
茶树良种是遗传性状相对一致的栽培茶树群体,是茶叶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茶产业提档升级和健康发展的基础。然而,与福建、云南等省相比,湖北茶树的良种数量所占比率很低,全国良种普及率有46%,福建良种普及率甚至高达95%,湖北至今却只有不到三成。很多公司与茶农以为图便宜随随便便选茶树种,就能坐等采收茶叶收钱了。事实上,茶叶好不好,茶叶品种才是关键,后期的加工与营销都是锦上添花。
选用茶树良种,一可保证优质。茶叶色、香、味、形皆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好茶的生产需要特定的茶树品种与之配套,如铁观音品种制成的乌龙茶,才具有“观音韵”。二可保证高产,在同等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下,良种比一般普通种增产20~30%甚至更高。三可保证高效,“良种出名茶,名茶创高效”,比如鄂茶1号属高香型品种,成品茶要比一般茶叶销售价格高出50%以上。
专家建议,湖北省茶叶良种率低,这为湖北茶叶品质留下广阔的空间。一方水土种一方茶,湖北茶企应多选用鄂茶1号、鄂茶5号、鄂茶6号、11号、12号、金茗1号等适合本土特色的茶树良种。并且,湖北富硒地域面积广,富硒茶未来将大有可为。
贴牌之痛,何时不再?
贴牌是湖北许多产品的命运,湖北省茶叶也未走出贴牌的牢笼。
由于湖北处于过度型气候,不少类型茶叶都可生产,外加湖北茶叶原料品质较好,广受外地茶商青睐。众多茶园成为省外知名茶叶品牌的原料基地:绿茶被贴牌成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六安瓜片,红茶被贴作金骏眉、大红袍、正山小种等。
在湖北省黄金产茶区--英山,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到种植面积、产量、质量上都占有明显优势,但英山的香茗却长期受困于“贴牌”之痛。而同处大别山另一侧的六安瓜片,安徽猴魁却名扬海外。英山乌云山茶叶合作社共有560亩茶园,年销售额800多万,除去收购鲜叶、工资、茶农分红等,利润率不到20%,而省外茶商将鲜叶买去后,一倒手就能赚到几倍的利润。
茶圣陆羽生于湖北,而湖北至今仍然缺乏一个驰名全国的名茶,甚是遗憾。自1905年以来,国内外一共举行了七次大的十大名茶评选,西湖龙井、六安瓜片等所谓十大名茶皆由此出名,由于营销意识不强,湖北许多企业都不愿参展,至今,湖北只有恩施玉露上榜过1次。
放下身段,打造“亲民茶”
喝可以是生存、也可以是生活,也可以是一种文化。放眼当今的饮料市场,年轻人品咖啡、喝碳酸饮料风行各地,极少有品茶习惯的。据统计,湖北省目前有1000余家茶馆,相比四川、云南、福建等省,相对较少。茶是国饮,应当积极倡导在青年与大众中喝茶的文化与氛围。在国八条出台之后,原先走高档礼品茶的厂商也应当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开发平民茶与平价好茶。“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振兴湖北茶叶需要政府、媒体、企业整合力量,共谋发展,做好茶场、工厂与市场三篇文章,最终把湖北茶叶大省做成茶叶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