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民间制茶的传统工艺,是将采摘下来的鲜叶在大铁锅里高温杀青,揉搓成条,晒干或烘干即是成品。这种青毛茶是制作各种品牌绿茶的原材料。
在滇西凤庆的崇山峻岭中,有大片成林的大叶种野生茶树和细叶的栽培茶。这两种茶叶的明显区别是:野生茶枝壮秆粗,叶大如枇杷、墨绿、芽粗,制出来的干茶色泽微红,条粗,味涩且苦。栽培茶枝秆细,棚生,叶细长、微黄,制出来的干茶条细,色白,味香且甜。加工工艺精细,曾出现过“玉皇阁茶”、“太华茶”这样的名牌。千百年来,边城凤庆一直是茶叶的集散地,大山茶即野生茶,多销往藏区,栽培茶则成为了官府的贡品。盛名之下,多有名品。
边城凤庆一度成为边关重镇之一,也是通商要道。大理至凤庆的崇山峻岭间,有一条五尺宽的石板山路,从大理到凤庆经五个马站,再转云州、缅宁、耿马、镇康,出缅甸。这条古驿道开辟于公元1328年,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了,成群的经商马帮从北至南,从昆明运来丝绸、百货,又从南至北,运出大山中的茶叶、药材,促进了边城凤庆的繁荣。
光绪末年,当地知府因本地小叶茶产量不高,自己捐银到双江孟库购回大叶茶籽20驮,先在凤山育苗栽种,然后在乡村大面积推广。数十年后,大叶茶取代了藤条小叶茶,效益倍增。凤庆民间制茶的传统工艺,是将采摘下来的鲜叶在大铁锅里高温杀青,揉搓成条,晒干或烘干即是成品。这种青毛茶是制作各种品牌绿茶的原材料。另一种方法是将采摘下来的鲜叶摊晾至手搓不碎,成条时揉搓成形,发酵到淡红色,烘干或晒干即成红毛茶,芽条金黄,有香味。
凤庆原来只产青茶,不产红茶。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南京失守,民族工业随国民政府西迁。1938年秋从武汉迁到重庆的中国茶叶公司派遣公司技术专员冯绍裘和郑鹤春两位先生到云南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实地观察结果令人惊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亮,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茶种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色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也为国内绿茶所稀有。
经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同意,在昆明组建了云南省茶叶公司。因为没有公路,机器设备必须在大理拆卸成零,用马帮驮运到凤庆,来回需费时半月,到春茶上市,根本无法安装运转。为了不影响开春的初制生产,实验茶厂领导们先用土法上马,用木质揉桶,脚踏烘干机,竹编烘笼等等,保证了试制工作的顺利进展。机器运进来后,当年就生产了红茶500担,先用竹编茶笼装运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铝罐包装投入市场。
云南的红茶试制成功了,冯绍裘先生提出,起名“云红”。因为安徽祁门的红茶称为“祁红”,江西义宁的红茶称为“宁红”,湖南的红茶称为“湖红”,湖北宜昌的红茶称为“宜红”。云南早晚的天空,多有红云,称为“云红”也将此种自然美景暗喻其中。但郑鹤春先生和云南省茶叶公司的领导则认为云南省简称滇,可取名为“滇红”,暗喻巍巍西山龙门脚下,秀丽的滇池水更有情趣。冯先生终从众人之意,定名“滇红”。“滇红”名茶就这样诞生了,此后,滇红茶产业年年向前发展,成为祖国茶叶生产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